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先秦儒道生态伦理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之整体思想虽然迥然相异,但是根植于自然经济的儒、道在自然环境保护上却是殊途同归,无论是生态环境观,还是生态伦理原则,生态伦理规范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晋商和徽商相继兴起于明代中叶,两者虽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但其伦理内核均体现了"仁义"之道;虽然"商"与"儒"的角色定位侧重点各异,但其伦理本质都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晋商与徽商的伦理方式稍有出入,但其商业经营谋略与儒家的治人、治世、治国之道达到了高度统一;同时晋商与徽商由盛而衰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道教建立了"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形皆含道性",从而建构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普遍的生命平等观。道教还提出了"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并以宗教的积善成仙与善恶报应的观念作为落实这一规范的基本保证。更重要的是,道教将生态伦理诉诸人的道德情感,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天地自然,以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善待动物和植物。这样,就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4.
选择"道体的特性"、"伦理的关怀"和"工夫的路径"三个方面,对朱熹辨别儒佛差异的情形加以梳理与分析。在"道体的特性"方面,儒学是"一",佛教是"二";在"伦理的关怀"方面,儒学是以伦理乃天地所赐于人而为自然,佛教则以绝灭为事而视伦理为赘疣;在"工夫的路径"方面,儒学是无心以动静顺时,佛教是刻意以栖心淡泊。因此,佛教与儒学不仅存在末用之异,也存在本体之别。朱熹对佛教与儒学差异的辨析,是对北宋以来儒者辨佛教、儒学之异的总结,对当今儒者辨别儒者差异也有启示意义,自然,朱熹在辨析佛教、儒学之异实践中所表现的对佛教的误读也是需要加以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有自然本体的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伦理本位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两层含义。从生成、构成、规律性认知三个方面阐述天人合一的本体意义,即天地合气生人、人与天地自然同体同构、人与天地自然存在通应关系;并对儒、道、理、医各家各派的思想作了比较,强调中医学参与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其在生成、构成与规律性认知上的深刻把握和独特创新,是其他各家难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6.
历来研究儒、道伦理的学者都不甚关注"忍",也更少从"忍"的视角来讨论儒、道伦理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共通性."忍"不只是一般所认为的否定性克制,而是内心肯定下的否定性调控.从实践过程看,"忍"就是自我不断成长以致能控制局面的过程.其过程可以分成区隔、胜出和自如三个阶段.在伦理实践中,"忍"的过程就是实践主体的道德信念从确立...  相似文献   

7.
刘玲娣 《南都学坛》2007,27(1):39-41
汉魏六朝时期道教的孝道问题是一个受到儒、道、释三教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道教的孝道充分吸收了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使孝成为道教的基本宗教伦理规范。同时,道教孝道也体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为六朝以后道教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孝道的贯彻方式上,道教通过强调“孝”的必要性,在仙道中注入了“德”的内容,改变了纯粹修道成仙的个人利己倾向;在孝道的内容上,道教孝道只是在整体上认同儒家孝道,当某些具体细节与道教的宗教追求出现矛盾时,道教开始区分教内外孝道伦理义务之别。道教的孝道伦理还是一种在整体思维模式下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更为科学的生态型伦理。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最具代表性。运用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范式,从生态世界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原则和生态道德理想境界等视角,对包含在中国儒、道哲学中的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进行系统考察和简明概括,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儒、道生态伦理观的互证、互质和互补,以期展示中国生态伦理智慧,为弘扬中华生态文明,丰富和发展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经典文本《老子》,理论上提出"道法自然"的本根论命题,实践上沿循"辅万物之自然"的方法论路径,蕴涵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其具体运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归根"—"复命"—"知常"的生态伦理意识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观以及"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老子》殊于儒释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天人之学是古代哲学的基础理论,儒、道、阴阳各家对天人关系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哲理性探讨。《淮南子》则综合了各家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强调以人应天,以人合道,因顺自然。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指出政治也要合于天道,顺应自然,从而构建出一种管理社会生产生活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存世著作为蓝本,就其"天有显道"的生态伦理意识、"天工开物"的生态伦理实践观与"物尽其用"的生态伦理保护观进行梳理和发掘,旨在揭示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同时,阐发其"天人秩序法则"重建的伦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以“自然”作为“道法自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本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的创造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再次拾起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自然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巨大变革。首先,人类需要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机械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建立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其次,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转变。然后,形成一种关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切实尽到关爱自然的义务。最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并以之改变人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儒家生态伦理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本文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和“民胞物与”的义务论三方面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的思想 ,以期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比较:一、“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二、儒家“人的伦理”到“生态伦理”的推演:一种思路是将“仁”视为天道与人道共有的德行,从而直接导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另一种思路则由“天人合一”中所包含的人际伦理关系来层层导出生态伦理。三、“乐山乐水”——儒家生态伦理的情感。四、国外学者关注点以及国内外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谐是古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它强调的是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 ,保护自然 ,是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实践理性的统一。天人合一理想的实现也将是生态平衡的实现。它所反映的生态思想可以为现代处在生态危机严重困扰的人们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