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 《理论界》2009,(2):129-131
兰克史学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对隋唐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唐代"四等官"的概念,门下省的判官是给事中, <唐六典>中记其官品为正五品.在唐代.给事中的权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本文首先利用兰克治史的原则将给事中的渊源出处作细节上的梳理,然后从其职掌的范围的变化入手,试图分析门下省的地位的变化,从而对于兰克史学在唐史研究的影响做出具体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书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大历二年(767年)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从实际权力方面来看:唐初至永淳二年(683年),尚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永淳二年(683年)至开元初年,尚书省第一,中书省第二,门下省第三;唐开元初年至至德二栽(757年),中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尚书省第三;唐至德二载(757年)至唐顺宗朝,中书、门下二省并列第一,尚书省第二;唐宪宗朝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三省地位的这种升降变化,主要是唐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皇权的需要,也与君权和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明代六科给事中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事中”原意为服务于内廷,在汉代并非正式官称,到了魏晋逐渐成为正式官称。到明代有六科给事中,其职权主要通过一定方式行使,但较之唐宋之给事中,权力已大大削弱,是蜕化的宦官机构。明代六科对皇帝有规谏的积极作用,由于他们的一切活动最终要受到皇权的制约,所以也有它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人在追溯门下省侍中、给事中的渊源时,混入了原本属于汉代左右曹、诸吏的记载,由此产生的误解需加辨正。汉代左右曹在“殿中”处理政务,介于皇帝和尚书之间。任职左右曹者也被称作“诸曹”。左右曹与公府东西曹、郡县“门下”组织存在可比拟之处。诸吏对诸曹有领导和监督职能,属于殿中“执法”官员。西汉后期尚书地位提升,诸吏的权势相对下降。随着两汉之际的制度变革,东汉前期诸吏、左右曹被取消,其部分职能被宦官代替。东汉后期士人要求参与中枢政务,但为全面取代宦官职任,援引了侍中等一些原本的“非吏职”,门下机构最终在一个“断裂—升级”的过程中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5.
《明会典》和《明史》关于给事中人选来源的记载多有歧异之处,反映了明代给事中选任制度演变及其实践中的复杂性。明代给事中的人选经历了一个“多途—单途—多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给事中选任逐步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对人选要求日益提高的过程。其中,由“多途”到“单途”的转变,与明代选官由“三途并用”向专重进士的转变过程是一致的,体现了给事中与其他官员选任的共性。由“单途”转变到“多途”,是在遵循总的选官趋势前提下的提升,体现了给事中选任的特性。中晚明时期,通过限定资格条件、行取、访单、考选等制度设计,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将才识优长、行政经验丰富、政绩卓著的行人、推官、知县等选拔进给事中群体。包括给事中在内的言官成为导致明亡的重要力量,与中晚明以后内忧外患导致的国家中枢权力结构深刻调整,以及这种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有根本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汪潜不扰民     
《徽州社会科学》2006,(9):50-50
歙县熊开元,明末清初崇明县县令,清廉为政,考治绩为第一。升吏科给事中、光禄卿,他忠于职守,在弹劾周延儒专权误国疏中触怒了皇帝,皇帝将其革职下狱,和同样因言事获罪的给事中姜采同牢。各被打了80杖,几乎被打死。当时皇帝有密谕:“悄悄结果了两人性命,只说是病故。”好在刘宗周知道熊开元两人是忠直之臣,力争,结果未被暗害。后被遣戌武林卫。熊开元在明清易代之后,出家为僧,晚归黄山。  相似文献   

7.
明代言官     
明代言官,在明代史书中被视为要职,声誉甚高。对其进行考察,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本文试就言官的地位、作用、言官与朋党关系等几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 明代言官是指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都御史、金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和由这些人兼任的巡抚、巡按等,其组织为都察院和六科。都察院所属的言官包括:左右都御史各1人,左右佥都御史各2人,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十三道监察御  相似文献   

8.
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天文学成就李晓岑杨士云,号弘山,大理喜洲人,白族。生于成化丁酉年(公元1477年),卒于嘉靖甲寅年(公元1554年),享年78岁。曾中解元和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任工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等职,后来称病辞官回乡,“朝不问夕,闭户读书...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封建官僚政治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日趋成熟、完备。至宋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中枢的决策机关、行政机关与监察机关各自相对独立的中央政治制度新系统。宋中枢决策机关是中书,即政事堂。政事堂原为宰相办公之所,宋代发展成“各以其省长官为宰相”的宰执议事决策机关。政事堂决策既定,即予中书舍人草制成书面文件,后付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但受成事而行之耳”(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倘若“法度命令差失过当,初则舍人缴纳,中则给事封驳。至成命已行,谏官、御史乃论之”。可见,行政监督是贯穿于朝廷决策、出令、执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中书舍人、给事中认为朝廷敕命有不妥之处,即退还(缴奏、封还、缴驳)或执之不下(即不书读行下),以防患于未然。政令下达及执行过程中,则有台谏监督论列,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早纠正。  相似文献   

10.
董劭伟 《兰州学刊》2011,(7):141-149
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不同,呈式微之态。  相似文献   

11.
戴胄字玄胤,唐代相州安阳人。在隋朝大业末年曾为门下省录事,越王侗即位后,任之以给事郎、外兵曹参军,后因劝阻王世充谋篡帝位,被黜为郑州长史,与王世充兄子行本一道镇守武牢。唐将李破武牢,胄被擒,以“有干局”被引为秦王府士曹参军。李世民即位后,任兵部郎中、大理寺少卿、封武昌县男。贞观二年为尚书省右丞,俄迁左丞,三年又领  相似文献   

12.
《徽州社会科学》2006,(9):41-41
明成化间,祁门王珦官户科给事中,奉命稽查两广军饷。其时藩台、臬司中有的恐不法之事被抖出来,私下向王珦行贿以求免查,王珦铁面无私,拒收其贿赂,坚决向朝廷弹劾这些贪官。  相似文献   

13.
李彦群 《理论界》2009,(4):158-159
唐代宗室前后地位的升沉变化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宗室政策,本文着眼于考查唐代前期的宗室政策。从唐高祖到唐玄宗之间,中央政府对宗室所采取的多种措施加以管理,一方面是衣食租税的优厚的眷顾,另一方面却是严密的防范,这条主线贯穿于唐代前期。唐玄宗时的防范措施达到了极致,这为后来宗室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4.
制科是科举制中一个较特殊的科目,它大致经历了两汉察举制、唐代的制举和宋代制科等阶段。从制科的兴衰,看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是很有意义的。制科的特殊,大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制科直接上承两汉的察举制。从整体上看,科举本身就继承了两汉的察举制,但科举制中的常科──唐代秀才、进土、明经等,直至宋元明清的进士科,与两汉察举制已有较大的变革,而制科的变化则不太大,基本上仍是由皇帝临时制定科目,州郡举荐,中央策试。所不同的,两汉察举无淘汰,而唐以后的制举有中与不中之别。第二,制科的科目变化较大,从唐代的百…  相似文献   

15.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国家政权以君主为最高首脑,中枢机构以君主旨令为运作依据。因此。在中央政府的全部政务活动中,宣诏呈奏是其最机要的和最核心的活动。汉唐间,宣诏呈奏机枢权力经历了由外朝宰相府向内朝尚书或中书,再向朝署中书、门下省衍变的这样三个环节。这一变化的过程。是封建时期政府中枢机构上的一个最重大的变化时期。宣诏呈奏机枢之权作为封建政治权力结构中的核质,自丞相手中移至中朝侍中尚书,再从尚书转归中书、侍中。权力的交替、转换,正是皇权与相权争斗的结果。反映出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为加…  相似文献   

16.
杨小敏 《甘肃社会科学》2003,(2):108-110,114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一部关于女子行为规范方面的书。这部书反映了她们对妇女家庭角色的伦理定位 ,是唐代后期知识女性家庭伦理思想的缩影。透过它 ,可以了解有关唐代的女子教育、唐代后期妇女地位的变化以及唐代政治的某些情况。其中的有些内容 ,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有关高力士的作品。在《高力士外传》中,高力士是一个见识深远、直言进谏的忠臣;在《松窗杂录》等一些杂事小说中,高力士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奸佞小人。其形象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但反映出作者对帝王的批判及对宦官专权的痛斥,也反映出唐代小说家关注现实政治、寻求治乱之道的历史意识。唐代小说家这一历史意识,集中表现在唐代出现大量以历史为题材的传奇作品和"补史之阙"的杂事小说集上,使唐代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史才"特征。  相似文献   

18.
崔仑峰 《理论界》2014,(4):142-143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各个时期总是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国书法史,在唐之前虽然有很多名家名迹,但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技法层面,但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真正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唐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影响了以后书法家的审美流向。那么,怎样对唐代书风及唐代书法的审美进行概括,只有通过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方能勾勒出它的总体风貌和其审美流变。  相似文献   

19.
唐代,通过科举、门荫以及流外等途径获得吏部铨选资格以及大量停替待选的六品以下前资官组成了选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选人能否被注授官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代选人都是要经过一定的守选期才能被正式注授官职,因此,守选制度是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唐代选人守选的实际情况以及选人守选制度在唐前、后期有不同变化,因此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选人的守选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北朝庞杂的加官体系中,侍中、散骑六官与给事中构成一个系列,我们称之为“内侍官”。它们与西汉时期的加官侍中、中常侍、给事中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内侍官的加官对象由原先的中央朝官迅速向纵、横、外三个方向发展,其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除了在汉代即具有的出入禁中、参与机密、佩带珥珰貂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争取更多拥护者的政治功能、避免王公服衮的礼制功能与作为官资组成部分的官阶功能,这些功能同时也是促使内侍官加官对象迅速发展的动因。内侍官作为加官的整个生命历程,显示了制度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强大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