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桑的许多作品都同时充满着“原罪”和“本罪”的思想,两种思想交织、冲突在一起,体现了霍桑罪恶观的矛盾性.从《圣经》中的“原罪”与“本罪”思想出发,探析霍桑作品中“原罪”和“本罪”思想之间的交织与矛盾,进而探讨霍桑罪恶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成人”教育是传统儒学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成德、成圣都是从成人中展开出去的.朱熹做为教育家以教授初学者“做人的样子”为目的,根据其理学思想的新内容和特点编订了《小学》一书,以完成“小学”“大学”一体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贯穿于《小学》的“敬”思想,赋予了儒学德性教育更为鲜明的个己意识,在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中发现、认定自身,在“成己”中才可实现明德新民的“大学”之道.《小学》“为己之学”的立教理念和方式对当今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是“两个必然”思想的第一次提出.他们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两个必然”思想.1859年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思想是对其第一次发展与完善;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形态演变理论是对其第二次发展与完善;19世纪70年代后他们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对其第三次发展与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思想,以及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新策略思想,是对“两个必然”论断的第四次完善.经过四次完善,“两个必然”思想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并逐步由“帮困”转向“育人”,最终达成“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这里提出的“四维立体”救助模式,既有助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问题,也有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对维护高校稳定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积极的“救世论”者,面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视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行政“失序”与“失范”状态,其炙热“济世情怀”和执著的“恋政情结”,促使他在借鉴以往德政礼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提出并努力践行了正“名”复“礼”思想.他要求为政者内常修为政之德,外恒守治国之“礼”,同时把有德有才之士选拔为仕,让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凭借自己强大的道德感召力量去为政治国.试图通过正“名”复“礼”的途径去厘正君臣、人伦关系,规范为政者的言行、维护社会秩序、恢复西周盛世时的行政伦理秩序,从而达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中古名物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将文献、图像结合起来考证一个个独立的“名”与“物”的契合与统一,很少从历时的角度探究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之间“名”、“物”关系的变更与交替,忽略了“名”、“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割裂了其间内在的有机联系.本文以“魁”与“盔”为例,从“物”的形制、“名”的音义上寻绎其在中古时期“新陈代谢”的具体过程,藉此阐明中古名物研究中异“名”同“物”系联的旨趣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就业等领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动以及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均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加强“90后”大学生诚信建设,需要以协同创新的视角整合多方要素,着力在诚信教育、诚信实践、诚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90后”大学生现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人群,这一群体存在着平等自主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价值取向功利化、理想信仰缺失,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抗挫力弱等特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严重挑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主动占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是一个深受时代影响的群体,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培养内容、培养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政治至上思想是中国现代儿童小说的无奈选择,是左翼革命文学与时代的产物,其虽然能使作品更具鼓动力、战斗力,但却因此而削弱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政治至上思想的来源就是与“五四”启蒙主义相对的“民粹主义”,其在革命文学中的体现就是文艺大众化,期望用文学的力量让大众走向自省、自觉争自立.用文艺创作配合革命进程的政治至上思想使儿童小说中儿童的觉悟变得非常突兀,其成长也不那么切合实际,“伪成长”成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光地论“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论“学”内容丰富,除了主要论述读书之道外,还涉及到士人的品质修养和学术态度等方面.李光地有感于世事的学术风气的败坏,试图匡正时弊,引领、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其论“学”内容实质上是对孔孟、朱熹等儒家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李光地不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论“学”思想处处闪耀着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王钝根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编辑家。他的编辑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从“游戏其文字,救世其精神”到“庄谐并录,正谲兼收”;从“省俭而安乐,轻便且忘忧”到“实业救国”,王钝根的编辑思想一直处于一种变动、反复、矛盾的状态之中,在他的身上明显地体现着新旧共生、矛盾徘徊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5.
阎真的小说世界出现了一系列“灰色”人物形象,具有祛魅的现实性、强烈的主观色彩、思想上的复调性等审美特质.“灰色”人物在阎真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有深刻的时代、文化根源,而且反映了作家的孤愤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中国梦”主旋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决定着能否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从把握主旋律、拓展覆盖面、确保长效性等三个方面对“中国梦”主旋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去年2月提出至今年7月1日,经过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七一"讲话集中了以往论述中的一切思想观点,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论述,是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切实有效地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认为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引导教师以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是"两课"教学落实"三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赫尔曼·黑塞在《感谢歌德》一文中的阐述及其相关作品,并将黑塞的作品与歌德的相关作品进行文字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给黑塞带来最大困惑的是歌德关于“对立统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黑塞认为,歌德所思考的这个问题恰恰是他本人也正在探究的问题,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黑塞又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的精神才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达到一种更理想的精神境界.于是,在对歌德思想的接受中,黑塞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这一问题并努力寻找思想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有较为完备的阐述,其中表达了一种观念,即诗歌创作所传递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愉快”的情感,我们称之为“愉快”诗学思想.以《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廷腾寺》、《我们共七个》等作品为例,从华兹华斯的自然情怀和儿童情结出发,分析出华兹华斯“愉快”诗学的创作原则,即:立足于生命本体需要,坚持生命内在的幸福感与外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就其核心内涵和社会影响而言,华兹华斯的“愉快”诗学思想对当下文学艺术创作及社会发展变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