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生第一课     
沈洪 《社区》2002,(10):1-1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  相似文献   

2.
又到了周末,又到了布置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说:“你们班这一周布置什么作文啊?有什么好的题材大家共享嘛!”王老师笑着说:“今年大家最关注的是‘金融危机’我让孩子们写写有关金融危机的题材。”办公室老师一致赞成,都认为这个作文题目好,金融危机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们应该有东西可写。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和河湟“少年”的对比、分析,旨在论证这样一个问题:洮岷地区的山歌叫“花儿”,河湟地区的山歌叫“少年”,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歌形式,其区别有如“花儿”之比藏族情歌“拉伊”,“少年”之比汉族山歌“爬山调”。因此,不能将二者归结为一源之二流,更不能在此前提下开展对二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存在与时间》中的人之此在具有“双重身份”,它是诸存在物中的一种存在物,同时又是能够“去存在”的存在物,我们可以把这种“双重身份”称为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这个“之间”表明此在在存在者状态和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体现了此在与存在具有某种相互需要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此在逃避自己的存在而沉沦在世的根本原因。由此,存在不再是形而上学之崇高的思想对象,而体现为此在在其日常生活之生存活动中对自己的存在的开展,其中的关键在于此在如何能够作为可能性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还记得上初中时.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语文课文,语文老师曾要求学生们齐声朗读并背诵这篇文章,那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就这样流进了内心:一群十来岁少年的热血真诚,就这样被点燃。梁启超的名字.缘此有了别样涵义。  相似文献   

6.
《新少年》2004,(Z2)
花季的星空是炫目的,花季的气息是芬芳的,希望花季的你是幸福快乐的。冰心老人说:“要让孩子像野化一样自然成长。”我们要给孩子们一片自己的“野地”,“野地”是孩子们自由的成长空间,民主的空间,信任的空间,让孩子们独直面对一份责任。“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已给少先队员们撑起了一片振翅搏击的蓝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只只雏鹰不再依偎在舒适的爱巢中,他们飞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他们正以顽强的精神磨炼双翼,在碧海蓝天间翱翔,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道题目:“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判错,因为正确答案是“雪化了是水”。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曾几次撰文分析:人们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老师的判卷是怎样的荒谬.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怎样地扼杀学生的文学天赋。应该说,对这道题,老师认定的“正确答案”与这个学生的答案.是对问题的两种方式的回答。老师是以逻辑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虽然这个答案“质本无文”,但却是天衣无缝的: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别的东西。学生是以文学的方式感受这个问题.虽然这个回答“诗意盎然”,但却是不合逻辑的,因为“雪化”与“春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抓一把雪到温暖的屋里。  相似文献   

8.
一、名称和渊源“传奇”是明清时期的重要戏剧体裁之一。“传”读作chuan,与“宣传”的“传”同音,而与“史传”、“传记”之“传”(读作zhuan)不同。其实“传奇”这个名称,在文学史上不一定都是指戏剧,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就是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这一名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明清传奇”是指明清两代的长篇戏剧剧本。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简要地作了说明:“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所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  相似文献   

9.
“江东无我,卿当独秀!”这是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诗社与友人汪琬同游时,引袁淑对谢庄的话而语汪琬,旁人为之惊骇侧目,而吴兆骞夷然不顾,其放诞高傲若此可见一斑。然吴兆骞确实有惊才绝艳,九岁便作《胆赋》数千言,见者惊异,其师计名见之嗟赏曰:“此子异时必有盛名。”清初诗坛领导人物吴梅村更是将其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誉为“江左三凤凰”,足见吴兆骞少年时候便已极具才名。但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同样是一个直率得令人忧心的人,其师计名曾预言九岁的吴兆骞“然当不免于祸”。其在私塾学习时,见人所脱巾冠,辄窃取溺之,其师…  相似文献   

10.
沈一鸣 《社区》2005,(11):17-18
2004年7月的一个星期二上午,比利时人布林克太太要去给孩子们上课去了。与别的老师不一样的是,除了必要的文字材料外,她出门前带上了一口锅。她上课的地点不是在她的家乡比利时,而是中国苏州市的一个普通社区——狮山社区。来到社区居委会安排的教室,孩子们已经在等她们“洋老师”了。“Goodmorning,朵瑞!”看到带着锅进教室的布林克太太,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在孩子们一片稚声稚气的问候声中,布林克太太的外语课开始了。与孩子们在学校里的上课形式不同,布林克太太的课堂纪律有些“乱”,这从孩子们直呼其名——朵瑞,就可以感觉出来。但也…  相似文献   

11.
对教师自身来说,我们的课堂要减少一点"难为情". 记得,在于永正老师的一次讲座中听到这么个例子,"忸怩"这个生词出现在课文中时,孩子们不理解,于老师就冲孩子们说"你们看看我--"一眨眼,他在孩子面前摆头、甩手弄眉,这个词学生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12.
如何从游戏中学习,孩子们或许才是最好的老师。纸筒“望远镜”看到了南极企鹅“妈妈,我有个和爸爸的小秘密要告诉你。”宝贝叫住正在走路的妈妈,把一只手拢在自己的嘴巴旁边,靠近妈妈耳朵轻声说,但声音刚刚能被走在旁边的爸爸听到。爸爸马上表达了他的“愤慨”,“你这个Traitor!”宝贝还没“来得及”跟妈妈分享所谓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13.
在古体汉语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一种特殊的主谓结构句式: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促织》)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4)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徐珂《冯婉贞》)有人把这类句式说成是“定语后置”,再移至于前而译作当偿的诸民”、“村中好事的少年”、“隐逸之花”、“谢庄精技击之少年”.就其大意来说,大致还说得过去,但若按照词序和结构所表达的语义来看,则是很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4.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觉得可笑,也许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你在此装什么傻?是的,“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  相似文献   

15.
张丽均 《可乐》2008,(1):27-27
一名小学特级教师应邀到外地讲课。大礼堂里,坐着上千名听课者。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要读课文了,孩子们齐刷刷举起小手。老师随意点了一个胖胖的男孩。这个孩子一开口,就把句子念错。老师柔声提醒他看清楚再念,他结巴起来。邻座一个男生忍不住笑了,举手想替他读,老师没有  相似文献   

16.
赵家耀 《老友》2012,(3):26-26
“吴老师,您千万别走啊!”“我不会离开你们的,等会儿我们还要唱红歌呢。”吴老师紧紧拉着孩子们颤抖的手,温暖着他们炽热的心。这是上海瑞金街道雁荡社区“阳光之家”智障孩子们团团同在耄耋老人吴金凤老师身边,听吴老师讲有关革命红歌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青春迷惘的母题方面都颇为相似,但两部作品又各具特色。从主题上来说,《沉沦》更偏重于性的“革命”,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偏重于“爱情”;在内容上,《沉沦》更多地发扬了抒情传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多“史诗”的成分;从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沉沦》更为现代,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19.
《楞严经》尽管不能单纯归于如来藏系 ,但其所包含的如来藏思想 ,在传入中国的此类经典之中 ,也是相当独特的。与其它经典相比 ,该经典至少有三点是非常突出的 :其一是以“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来说明如来藏真心 ;其二是说明所有虚妄的存在都是“妄心”之执着所成 ,而此“妄心”则是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依真起妄的结果 ;其三是从这一“如来藏真心”引申出其独具特色的修行观 ,修此无上妙法的要义也就在于入至一真无妄之地 ,使六根清净。  相似文献   

20.
正值花样年华的孩子们,追逐着自己的偶像,承栽着父辈的梦想、同辈的目光,他们为自己的星先而拼搏,一场场“选秀”活动如同一个个“造梦机器”,让昨天的“青蛙”与“丑小鸭”一夜之间星光灿烂。在这个选什么不如选秀、二十岁成名已经有点晚、不炒菜也得炒作的时代,人们记得快也忘得快,名利如风往往来去匆匆。连彩铃都天天嚷嚷着说“我时来运转”……一个个成功神话让无数少年似乎看到了摆脱平凡的捷径,也把他们过早地带进了成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