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两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  相似文献   

2.
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延芬  孙矩 《东岳论丛》2007,28(2):96-100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包括我国环黄海地带及韩日等国的环黄海经济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是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崛起的龙头,是新一轮日韩制造业转移的首选地。要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必须解决科技、人才的薄弱,制造业结构低级和龙头城市辐射力不够的问题,提升城市的技术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规划,打造龙头城市,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同时优化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3.
“环黄海地区发展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吴忠民,赵景华,吴士英1994年6月9日至6月11日,由中国山东大学和韩国汉城大学联合发起的“环黄海地区发展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济南举行。与会代表有60余人,其中中国学者50余人,韩国学者10余人。会议收...  相似文献   

4.
随着加入咖以来政策管制的放宽和市场潜力的展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最富有潜力的地区。南京能否抓住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积极吸引跨国企业来宁并购,对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5.
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逐步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如何把握加入东亚区域合作所带来的机遇,全面提升国家、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当前发展经济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者能对传播学做出较大贡献───读《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有感孙旭培林之达先生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堪称我国传播学界的一个新成果。传播学在我国较为广泛的介绍,只是1978年以来的事。从那时以来,我国传播学经历了评介──研究──自创的过程、传播学...  相似文献   

7.
"环黄海经济圈"是中、日、韩三国学者依托黄海,根据环黄海地区各国和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以及经济战略和政策取向,所提出的一个地方交流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体系。环黄海经济圈是中、日、韩主要的经济合作体系,环黄海地区是山东利用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区域。在目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建立环黄海经济合作区,必须依赖于国家政府出面协调,通过协议,制定区域经济合作优惠政策,切实促进环黄海经济圈的合作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山东作为环黄海经济圈中的重要省份,应积极推动国家政府的运作。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与日本九州地区经贸合作的思考林泓,梁树新九州位于日本列岛南部,与韩国和我国的黄海及东海隔海相望,是日本参与环黄海经济圈的主要区域。也是日本而向东亚的重要门户。这一区域除了传统。上的九州8县以外,现在人们习惯上把山口县也包括在内。因此,目前这一区...  相似文献   

9.
中央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决定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并力争到2010年把东西部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关键是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本文就中央政府在加快西部开发中的决定性作用加以论证。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殊进程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根本原因产业经济建设理论和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演变的一般顺序是,农业──轻工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50年代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加入WTO以来政策管制的放宽和市场潜力的展现,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最富有潜力的地区.南京能否抓住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积极吸引跨国企业来宁并购,对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一、得天独厚的东南亚发展潜力(一)区位潜力1、东南亚东临太平洋,是环太平洋经济圈中的重要区域;西濒印度洋,在印度洋地区也具有重要地位。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陆环节。2、东南亚作为东亚的一个组成部分,介于中国印度两大国、东亚南亚两大区域之间。东亚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南亚也富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东南亚是这两大区域的过渡地带。3、东南亚处在亚洲澳洲两大洲之间,是两大洲往来的水陆链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希望寄托在同亚洲大陆的合作上,提出“融入亚洲”的口号,东南…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旅游趋势与建设广西旅游收入大省张文祥,谢北立1.前言自6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最活泼、最有潜力的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促使亚太地区旅游业呈高速增长状态。世界旅游组织专家预测,进入90年代,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年...  相似文献   

13.
论东亚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 ,对于东亚经济的成功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出口导向的观点、政府主导的观点和制度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三种观点 ,东亚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认识并巧妙地利用了产业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性机遇 ,通过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 ,成功地获得了经济发展中急需的经营资本、质量控制技术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从根本上改变了东亚的生产函数 ,使东亚效率低下的内向型产业迅速转变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 ,东亚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也得以转变为东亚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杨继瑞我国的乡镇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其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强烈的内在冲动与外在张力,迅速形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崛起之势。目前,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综合产业,而且还成为整个国民经...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中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将中部地区建设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又好又快地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如何将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全球主义统一到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就成为重大战略议题,既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东亚一体化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为东亚一体化提供的巨大契机,也要突出地区主义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功能.深入分析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应树立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以及以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经济区域化是东亚地区主义典型代表,我们要重视东亚经济区域化在东亚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形的手该怎样推动经济起飞──谈东亚经济的成功与政府干预之关系陈燕来自凯恩斯以来,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进入本世纪,日本及四小龙等东亚国家或地区奇迹般的经济起飞,使这从未冷却的话题再次升温。是否真有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府...  相似文献   

18.
环黄海地区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旅游市场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目前正在围绕着国家间或地方政府间的旅游交流进行广泛的讨论。本文在分析环黄海地区城市间旅游交流现状的基础上,展望该地区旅游交流前景,并提出了现阶段可行的交流方案。一、城市间开展旅游交流的意义在人员、商品、资本、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交换的现代社会中,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与其说是基于一般国际关系理论的零和博弈,不如说是相互依存、相互完善的关系。假如把博弈看作是依据国家力量和权力单方面进行诱导的合作,那么通过相互作用的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全面分析,审慎对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东亚地区的优势。典型表现为东亚地区的制造业与美国经济具有非常强的相互依存性。浙江是全国各省份制造业占本省GDP比重最高的省份 ,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也已达约1/10,制造业是浙江的强项。浙江应以东亚地区制造业优势为依托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争取成为中国和太平洋西岸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