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期待视野”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是读者个人审美经验、社会群体意识和历史意识的综合反应。具有历史性、普遍性、发展性、可知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接受美学阐明了读者是一切文学活动的中心,而文学史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产生影响相统一的历史。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它有鉴别的吸收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召唤结构、期待视野与陌生化的艺术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作为假定性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唤起欣赏者"我"去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阈,其作用在于它自身的空缺因素和暗示力量常常在欣赏者的欣赏惯性上造成空白以及探究其意的审美期待,由此产生阅读的动力,并展开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活动.  相似文献   

3.
首作帝 《社会科学》2012,(5):186-192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批评模式,纵向视野与横向视野构成批评活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历时形态与空间共时形态交叉互渗。与此同时,"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体现为诚挚性、独创性和宽容性的复合内涵,彼此之间互为补充、渗透和制约,共同建构了整体性的批评氛围。"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作为一种话语诉求,在不同作家和批评家之间保持了良好对话与争辩,也就保持了相对自由与独立,在启蒙背景下彰显出全面的审美阐释,为新文学的自由与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10,(1):152-155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影响阅读兴趣,决定接受效果。明清小说理论蕴涵丰富的接受意识,相关探讨已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时期,小说阅读群体与创作目的皆发生变化。为追求商业利润与“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小说创作转向对接受者的关注,而过分注重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品的艺术水准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6.
文学认知美学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着的某种图式或前结构,这种先验的图式或前结构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取向。文学认知中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期待视野会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发展变化,现代美学对审美认知的先期条件的研究越来越细化,我们期待这方面的研究能对文学认知的成因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王晓骊 《晋阳学刊》2014,(1):29-34,75
北宋文人"诗似小词"的评价奠定了秦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好问"女郎诗"的说法即源出于此。这一评价的产生一方面固来自于秦观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清丽风格,另一方面则由于诗人早期投献酬赠诗给以苏门文人为主的读者群留下了豪宕奇峭的第一印象,使得秦诗的清丽风格由于溢出了苏门文人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批评。此外,随着秦观词的广泛传播,其婉约妩丽词风加深了接受群体对其清丽诗风的印象,从而影响了时人对秦诗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左翼文学为界 ,田汉的艺术理念有着明显的转变 :从求美、求真到求善 ;从抒发个体经验到体现群体意志 ;从为个人创作到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而奋笔疾书。与此同步的是田汉期待视野的重构与变迁 ,内在地决定了田汉在选择外来文学过程中多元起点上的现实主义指向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俄苏文学归趋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遗传,发端于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美的感受认识,表现于第一件艺术作品(石器)的创制,发展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自然环境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发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形式美的感受体验是人类审美心理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广告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商品的营销,而广告口号的形式美对广告的宣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倾向使用整句的语言,这一点体现在英汉广告口号的设计与翻译上。以均衡美及严整美为原则,英语平衡句与汉语整句广告口号在句法、语篇结构、语义关系及修辞格式上具有共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非功利”概念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其内涵因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它有指向主体与指向客体的不同、西方与中国的不同 ,亦有知觉方式与事物功用性的差异。非功利概念在当代美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邹志勇 《晋阳学刊》2006,(4):110-112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对诗歌创作及其阐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人对诗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谶文献,而且将诗谶广泛地运用于诗歌阐释当中,这种现象与宋人特殊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学术风气以及诗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宋代笔记诗话中的诗谶文献作细致分析,以多重视角对宋代诗谶进行类型划分,解析其阐释心态,这对研究诗谶与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阐释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这就要求对文化建设高潮进行理论诠释。文化建设高潮以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文化整合、文化普及推广为表征。以高度重视文化功能和价值、文化大师和文化精品、鲜明的批判性、较强的文化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为标志。文化建设高潮的生成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需要开放兼容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文化的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外生于产业化,基本不按大规模复制的路径发展,其借助现代社会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灵活与独特的发展模式。云南乡村蕴含着潜在的巨大的文化生长空间和产业拓展空间,但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云南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既不能照搬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别于中东部乡村,必须遵循云南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重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乡村工艺美术业、乡村休闲娱乐业、乡村文化演出业、乡村节庆文化产业,这些产业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范畴内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受译者审美意识制约的必然性,并从理性的高度研究翻译策略的选择原则,认为翻译是一有机统一的整体,译者对待文化意象的传递应给予积极地辩证地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既有共性元素,也有其文化特质,有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元素与质的规定性。党的建设工作引领大学文化特质培育发展,是提升学校软实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引领大学文化特质培育发展,应当明晰服务高校治理建设、内涵提升、改革创新和党的自身建设等目标定位,把握引领大学文化方向发展、个性发展、优势发展和时代发展等基本维度,体现高校学科特色、服务面向、历史传承和品牌影响等必要要求,同时要善于组织、积极谋划、精雕细琢、持续推进等。  相似文献   

19.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建构的过程中,中间姿态的期刊是文学革命忠实的、坚韧的延续者。由于大量的中间姿态期刊的存在,文学革命的理论与成果得到了现代意义上的广泛传播,从而确立了新文学的地位。《北新》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个。作为《语丝》的“姊妹刊”,《北新》温婉大度的风格使得它超越同人之见,展示了新文学生动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