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原和统一基础;而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物质学说从来是唯物主义的基础,所以唯心主义者总是集中攻击物质学说。  相似文献   

2.
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问题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性质和本质究竟应该作怎样的规定?许多世纪以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过截然不同的论述。唯心主义基于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而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被他们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或是把“客观”精神确定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现实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些“客观”精神所创造的,或者是它的幻影。因此,他们认为文学是与客观现实无关的意识的产物,是存在于现实以外的某种精神的表现,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唯物主义基于主张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的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精神则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或产物。因此,认为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尖锐斗争。 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不存在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的相反回答,同哲学基本问题即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不同解决直接联系着。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的内容,现有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一般都认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为第一性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它们谁是第一性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基于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二是世界可知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性、客观物质世界本质上也是精神的。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当然同理可得,意识也统一于物质,意识的本质也是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但在各种教科书中不明确这一点,有人认为意识是物质的这种观点是向唯心主义让步的糊涂观念。我  相似文献   

6.
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在中西哲学的同与异两方面往往走向极端。近读尚志英先生《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下简称尚文)一文,颇受启发,但对该文所持“中国古代哲学家探讨世界本体时从未将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分离开来,从未在本体上提出何者第一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甚至“西方近代以前的古希腊和中世纪”也“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重大问题,它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每一次争论都推动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唯心主义则受到一次打击而被迫改变它的形式。 第一次大论战是从殷周以来直到战国末期,才由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荀况作了唯物主义的总结。荀况认为“天”不过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的物质自然界,《荀子·天论》。世界万物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论述了“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从而否定了殷周以来的宗教迷信世界观,否定了孟轲的“天人合一”,墨子的“天志”“明鬼”的观念,否定了志子的消  相似文献   

8.
有些哲学教科书和论文常常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述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并认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实这是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从本原去认识世界,企图寻找一个万事万物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从世界的共同本质去认识世界,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表述。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的天命观是唯心主义的,本文论述:孟子视天为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主观精神,孟子把这类自然物视为世界之本源;在对成败盛衰、吉凶祸福的认识上,孟子也强调客观因素而否定天意。结论是:孟子继承了西周传统天命思想中的积极内容,其“天命观”的主导方面是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提到“先天认知结构”,往往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论调,因为康德在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中首先提出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存在着“先验的图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先天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对“先天认知结构”和“先验的图式”两个不同概念进行了解读和比较辨析,从物质前提、形成发展的原理和机制等方面论证了“先天认知结构”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且争论的双方长期以来一直顽强地对峙着,大有“永远说不清”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细细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之外,研究者的方法论亦大成问题。凡讨论老子哲学性质的人,几乎都认为:“道只有是气之类的物质性的实体,老子哲学才是唯物主义的;否则,便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道”是否是“气”之类的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上, 由于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回答不同,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即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物主义。人类历史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就产生了,但是,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并非随唯物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它从孕育到问世,经历了个一相当长的过程。在唯物主义刚诞生不久的奴隶制社会里,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本原(始基)达一概念,认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水、火、气、土等是万物的本原,是多样性背后的统一性,万物由它或它们产生出来,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它或它们。比如,中国战国时代的《管子》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哲学界就实践概念本身的问题,展开了十分有益的探讨。在这一探讨中,有些同志主张对“流行的实践观进行唯物主义的‘净化’”,而“净化”的内容则是:从实践定义——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中排除“有目的的”;从实践要素——目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中排除“目的”;从实践特性——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中排除“能动性”;“把目的、意识、观念等等精神因素排除出实践的概念”。认为实践是“纯粹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只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性,也不能“视为具有两重性的东西”,“那怕是渗进一丁点儿精神因素,就会从根本上动摇唯物史观的基础”,难于摆脱“种种唯心主义的纠缠”,“也难以避免实践观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对象、来源和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离不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认识的来源及其作用的看法。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的认识论思想,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  相似文献   

15.
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不仅有其社会根源,而且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认真分析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有助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水平,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作一些分析。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即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会得出如此荒唐的结论呢?列宁对这一问题曾做过分析,他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16.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决定和影响唯物主义形态的原因很多,其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唯物主义哲学有着重大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7.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究竟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本文认为康德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其一、康德这种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在撇开认识来源的前提下进行论证的;其二、他的论证以“物自体”为前提和基础;其三、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以当时科学发展状况为依据,因而是唯物主义的理论瑰宝。它将成为推动当代哲学变革的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 唯心主义哲学是和唯物主义对立的(仅在回答物质、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对立)。但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它也是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认识或世界观,是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对待、认识和评价唯心主义哲学——是公正地评价还是偏  相似文献   

19.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都可根据它们对于“观念”和范畴——即使它没有“观念”那么重要——的确切定义而区别开来。明言之,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里,绝对的非物质存在在本体上是先于可感党经验的变化着的世界的;在近代唯心主义体系中,精神要比物质更为重要;或者说,主体或精神,要比客体更重要。虽然各种唯心主义体系都把观念放在第一位,就此而言,它们被正确地归并为一类,但是显然,它们对“观  相似文献   

20.
汉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宇宙观,它们在回答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也就是说,“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的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出,分为两大阵营。凡是认为物质性的天地或元气是宇宙的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凡是认为物质性的天地或元气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它们产生之前还有一个非物质性的本原的,就组成了唯心主义阵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