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曾说过,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对于这一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把“历史必然要求”理解为“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变革”,这是狭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评论革命历史悲剧《济金根》时对悲剧进行了概括,那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①。这段话,表明了恩格斯对悲剧冲突理论的深刻见解。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段名言,国内存在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表述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这句话并没有概括悲剧的全部美学特征,而只是涉及到悲剧性的矛盾冲突,而且仅仅是涉及到悲剧冲突的一种类型”。但同时又认为,恩格斯的表述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即“凡是悲剧性的冲突总是同某种客观必然性相联系的,在历史和现实舞台上活动着的个人,他们…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克思对《普罗米修斯》批评为据,批评了在马恩悲剧理论研究中仅仅承认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人物的悲剧性的片面性,提出悲剧冲突是必然性与必然性的冲突。在同一悲剧中,冲突双方都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悲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认为,它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马、恩的悲剧观着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革命悲剧的特质,鲁迅的悲剧观源自他的以旧社会为背景的平常悲剧。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悲剧的发生、特征、意义又将如何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一八五九年马克思、恩格斯批评拉萨尔历史剧《济金根》的两封信,分析了他们之间在历史、现实、政治、戏剧、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根本分歧,从而阐述了马克思、思格斯在这些方面所展现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提出的现实主义命题和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要求,使得这两封信在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文中特别论及马克思、恩格斯从未使用过“革命悲剧”一语,他们所使用的“悲剧”一语,其含义也与拉萨尔不同。“革命悲剧”的说法是拉萨尔提出的。苏联学者里夫希茨编辑《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书时,曾将有关书信和文稿汇集一组,冠以“革命悲剧问题”的标题;我国的某些学者沿用此语,并颇多引用恩格斯的这句话:“……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以为这是“悲剧”和“革命悲剧”的马克思主义定义,这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是大相背谬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纵观整部《论语》,唯其这句是别人直接评价孔子的话。我的感觉是,门子对当时万人景仰的孔子的言说,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股话语的反讽,使人感到孔子的悲怆与痛楚。可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是整个儒家的悲剧,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悲剧。“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矛盾的产物。孔子的时代已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宗法制破坏的不可避免性已经是历史的趋势,如果不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止步,那么人生的悲剧也就难…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梁山”叛逆群落的悲剧性内在于“梁山”自身。蕴含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中的忠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与蕴含于“梁山”群体形象中的义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同构互渗,是构成《水浒传》悲剧性质的基本根源。从整体性的高度看,《水浒传》又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是由二者共有的两种悲剧性内涵(悲剧的实体性内涵:社会与历史周期律之间的冲突,悲剧的观念性内涵: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而从作者的观念世界与《水讲传》小说世界的内在联系看,水泊“梁山”既是作者抗上意识的行化,也是作者乌托邦理想的折射,同时也是作者忠义价值观念的投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九年五月十八日,恩格斯在就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写给作者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悲剧的实质就在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①。这一论断,对于正确理解各种悲剧矛盾冲突的特点和人物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然而,这里所说“历  相似文献   

9.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10.
在元杂剧中,《鲠直张千替杀妻》一直为人所关注。学界对其悲剧性质众口绘纭,久决不下。如高培华《<张千替杀妻>结局考略》一文,从元杂剧的概况及该剧素材的演化等方面论证出张千终因遇清官而未被斩,故得出结论说:“《张千替杀妻》是正剧,而不是悲剧。”①以张千之是否被杀作为衡量该剧性质的标准,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一个作品的悲剧性并不取决于某个人物的被杀与否,而在于它是否包含真正的悲剧冲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该剧作出更全面、更合理的分析。一、“替杀妻”模式的演变据现存文献考知,“替杀妻”的故事始见于唐代。中唐贞…  相似文献   

11.
纳赛尔与阿拉伯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赛尔是近代埃及的伟人,也是近代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明星。纳赛尔及纳赛尔主义吸引着史界、政界的关注。彭树智撰文《纳赛尔与阿拉伯世界》,以“阿拉伯世界的政治慧星”、“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性记录”和“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遗产”三节,系统而精到地对其历史影响、历史业绩及历史精神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纳赛尔的伟大,也指出了这伟大中的悲剧所在。总之,彭文指出:“纳赛尔的政治业绩和精神遗产昭示我们,东方的发展中的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漫长的,这中间充满着悲剧,要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但民族复兴的理想必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最深层动力的推动下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封建社会末期一种独特文化现象的八股文,它虽在我国明清五百年间的历史舞台上红极一时,然却在中古文化向近代文化悄然演进的世纪交替之际的1902年被送上了历史的祭坛。这种极富悲剧意味的角色转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风光”了几百年且被明清统治者捧为“以励实学而拔真才”①的“法宝”的八股文,会在清季走向衰落以致“寿终正寝”呢?我以为,尽管八股文的衰落以致最后被废除,如同它的产生与兴盛一样,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明清五百年间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倘没有像李赞、王夫之、颜元、黄…  相似文献   

13.
论《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不是通过丑对美、邪恶对正义的暂时压倒这类悲剧故事体现出来的,在长达百回的巨著中,除了偶尔出场的极少数人物外,几乎都是反面人物形象。以贪欲化身的暴发户商人西门庆为中心,层层环绕着芸芸众生丑相。在《金瓶梅》的整个故事中,没有争取自由幸福的新生力量与封建势力的悲剧冲突,也没有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金瓶梅》悲剧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貌似平常的市井生活描写,通过西门庆这样一个商人暴发户的兴衰史,反映出小说本身产生的那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在矛盾,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6页)。一《金瓶梅》所蕴含的社会内在矛盾,从表层结构分析,主要表现在西门庆一家神奇般的暴发  相似文献   

14.
帝王悲剧《梧桐雨》是出悲剧,这是大家认同的。但它究竟是出什么类型的悲剧,研究者论说纷纭:有历史悲剧、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等种种说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呢?这还要从这出悲剧的主题说起。对《梧桐雨》的主题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宁宗-《元杂剧研究概述》归纳为:"歌颂爱情"说、"批判政治得失"说、表达"沧桑之感"说和"主题混乱"说。即认为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既有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谴责,又有对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真挚爱情的赞颂同情。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和矛盾。看一部作品,应该客观地就其反映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15.
《悲剧观念与中国文学》(张恒学、余三定著)于2009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悲剧与悲剧观念;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悲剧观念;第三章,“社会主义悲剧”观念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第五章,《白鹿原》:中国当代小说成熟的悲剧文本。  相似文献   

16.
再谈《伐檀》之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一直认定:《伐檀》是一首责骂奴隶主统治阶级不劳而食的诗。一种观点进入中学教材,往往意味着学术界争论的结束及这种观点的全面认同与普及。事实上,近五十年来,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界对《伐檀》的主题确实没有再生异议。然而,笔者以为:若撇升时代政治的干扰,真正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伐檀》,则现今中学语文教材的观点是大有商榷之处的。一、历史上对《伐檀》的解释历史上人伐植》一直是一首有争议无定论的诗,而所有的争鸣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美“君子”之“不素餐”及刺“君子”之“素餐”。据…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土多德说过,悲剧是借“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①“。这里所说的“净化”,是亚里土多德对悲剧美感著名论断的概括。对此,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评述: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怜悯和恐惧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未得到圆满解决,使欧洲人的智力显得似乎不是那么发达。‘怜悯和恐惧’这短短两个词一直成为学术的竞技场,许许多多著名学者都要在这里来试一试自己的技巧和本领,然而历来都只是一片混乱"②为何会出现“一片混乱”呢?这里有一个坚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董宇宇 《理论界》2013,(5):139-142
《秋风辞》作者问题实可存疑,由此带来两种释读方式,且都深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理结构:1.若确为汉武帝所作,则是最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其“圣君”胸怀,是政治本体的极度乐感;却不能改变“衷情多”、“奈老何”等悲剧与困境,正是生命悲剧意识;其指向是对有限性、悲剧性的审美超越,进而事功追求。2.在作者“佚名”前提下,则体现了悲情意识。全面涵盖了感性生命,即时间、共在、欲求、价值等方面;融有多重悲情,所谓悲情意识是觉知到悲情是人生与历史的常态;更易“弥合”,消解方式即感性生命的深情体认和情理融合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三个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的内容及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对争议较多的“历史的必然要求”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对悲剧的类型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阐释 ,提出了马克思评价悲剧人物有两个维度 :一是历史维度 ,二是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20.
复仇情结与人生悲剧——论项羽悲剧的历史原因和审美意义龚熙文刘继保古今论者,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悲剧成因的议论颇多,其观点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项羽的悲剧是因其性情残暴造成的。“如《孟子》云:‘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下哉?迹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