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已经写成的对联上方或下方,增添或减去一个或几个字,便称之为增字或减字联。这些增减字联与原对联之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同时,其中往往伴随有风趣幽默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商联趣话     
广土 《老友》2009,(4):53-53
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璀璨瑰宝,自古以来就和商业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清朝末年,萍乡县有一举人叫肖燮文,善诗文对句。一煤矿老板请他写副对联,他挥笔而就,写道:涉  相似文献   

3.
风格是否可译,是翻译界多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风格的定义出发,阐述风格的可译性,从幽默故事、诗歌与对联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选出优秀的例子来证明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4.
文人家教联     
艾里 《山西老年》2009,(6):48-48
古往今来,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教育好下一代,精心撰写出许多含义隽永、情深意切的家教对联。这些对联挂在墙上,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人格与品德起  相似文献   

5.
校园民俗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以其丰富的内容、活泼多样的形式在校园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包括校园民谣,校园故事、笑话、对联、打油诗,课桌、墙壁等物体上的书写文化等。研究校园民俗对于我们了解大学生的心态、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日常所见的、最为普通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笔者把小对联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教小学生学写对联、用对联,传承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语文观教学。文章分语文课堂对联教学的策略与教学后的思考两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心安是禅     
演翔 《社区》2014,(17):22-22
游嵩山少林寺,见立雪亭门前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亭内供奉的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及其弟子二祖慧可禅师,亭中上方挂一匾额,清帝乾隆御笔4个大字“雪印心珠”。这是乾隆皇帝对慧可“断臂求法”故事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联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联作为最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翻译也应遵循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对对联翻译的原则作一探究,以期对对联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对联和谜语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形式。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关联,但实际上,有些对联与谜语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样的对联称为谜语联。  相似文献   

11.
1.对联如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是普遍的称谓。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对联更是如此。本文通过与《泰坦尼克号》进行比较,对《红楼梦》中的对联进行跨时空试译。  相似文献   

13.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14.
论苏轼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们忽视研究苏轼对联的原因谈起,对苏轼的对联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并对苏轼对联的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桃符"是对联的"渊源",似乎已成为联苑行家的共识。本文则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文章指出:先秦文献中的对偶句式,是对联的原始形态;使对联的原始形态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先后是六朝的骈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若论渊源关系,只有它们才称得上是对联的"渊源"。"桃符"不过是使对联"推而用之楹柱"从而获得"楹联"之称的媒介而已。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宫观庙宇中的对联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道教对联数量繁多,涉及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在众多的武当山道教对联中,讲"仙学养生"的对联占有重要地位.武当山道教对联所见养生智慧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性命双修、内丹修炼和动静互摄等四个方面.这些养生智慧不仅是中华养生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它可以给现代人治疗"现代病"提供宝贵借鉴;其对修身养性的讲求,有助于新世纪人们实现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7.
谈《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对联形式谨严、音韵铿锵、意义深邃,富于形音义三美。本文将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对联为例,探讨如何再现对联的三美。  相似文献   

18.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19.
阿虎 《老友》2012,(12):55-55
清朝乾隆皇帝酷爱并擅长对对联,给我们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相传他下江南时,见一私塾先生家张灯结彩办喜事。乾隆要试试这位私塾先生学识如何,便叫侍从给这家主人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上联,联语是:"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一时间这位私塾先生被难住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左右为难。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联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那雅俗共赏的对联,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总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