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2.
高楝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他以此来衡量、筛选唐诗,排除绮靡之音和奇崛之调,讲究圆融浑然的声调之美,从而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嫦娥"典故,这种文学现象表明嫦娥传说业已深入文人文学的创作。唐代诗人在用"嫦娥"之典抒发己怀的时,又在诗歌中丰富了嫦娥形象。唐诗中的嫦娥形象大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孤独、清冷、娇美、轻盈。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开元时期择吏尚"清"。作为择吏标准的"清"衍生政治清风,政治清风又营造了审美风尚的"清",审美风尚的"清"进一步影响了盛唐诗风的清刚。盛唐诗的清刚风格发展了魏晋六朝的"清"而比之更积极进取,影响了大历诗风的"清"而比之更刚正。盛唐诗坛的清刚风格与开元鼎新、大唐盛世、三教共融的清明社会相互参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曾经被批评家誉为"绝唱",这一重要的文学批评现象迄今为止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此为切入点,搜集了从宋至清的众多诗学批评文献,发现共有284首唐诗被誉为"绝唱"。这些诗歌由78位诗人创作,其中杜甫以73首独占鳌头。唐诗中"绝唱"最多的三种诗体分别是七绝、七律和五律,这与创作基数、诗体地位及社会功用有关。基数越大,地位越高,功用越强,"绝唱"数就越多,反之则少。唐诗"绝唱"按题材可分为19类,其中山水田园类、家国兴亡类和咏物类最多,这与唐诗的文体特征及所取得的成就相吻合。284首唐诗"绝唱"由113位批评家评出,其中明、清两代的诗评家贡献最大。正是他们的"绝唱"之誉,扩大了这些诗歌的影响,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与明代诗坛完全为宗唐风气所笼罩不同,清人常徘徊于宗唐与学宋之间,纠结于性情兴会与学问根柢合则双美的企盼中。王士祯是唐诗神韵论的倡导者,其早年的"谈艺四言"持兴会神到与学问根柢并重的观点,至晚年编《唐贤三昧集》等系列唐诗选本,则大力标举王、孟诗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清空淡远境界。以王士祯再传弟子自居的翁方纲,由追寻唐诗"三昧"下一转语,将以王、孟那种冲淡空灵的诗之神韵为宗,改为以李、杜雄厚高浑的诗歌神理为本。对学杜的重视,使他由独尊唐诗改为宗唐祧宋,形成了求唐诗神韵以肌理的诗学主张,在强调"诗至性情"的同时,开以学问为诗和以考据入诗的风气。  相似文献   

8.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汉语原文英译(附注)》(1815)中所译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被认为是最早的唐诗英译作品。本文借助史料对译文分析后发现,马礼逊仅传递了原诗的表面意思,原诗的音韵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均有所丢失。在大力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唐诗的英译应首先准确忠实传递原诗的文化内涵,同时保持唐诗的形韵之美,促进中国唐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两部选本都是清人唐诗选本中的佳作,学者们往往将二选割裂进行研究。其实,二选的编选者王士禛与沈德潜年代接近,两人又皆为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的大家,沈德潜虽受过王士禛诗学观的影响,但《唐诗别裁集》与《唐贤三昧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唐贤三昧集》是规模较小、选盛唐而不选"李杜"、独尊"诗佛"王维、注重"神韵"意境的极富特色之选本。通过《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二选差异的比较,能够更清晰地窥见《唐贤三昧集》中这些具体的选诗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卢龙"、"榆关"等冀东地名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并成为边塞、边地的象征,或与衡阳、潇湘等南方地名并称,作为北方极其僻远之地的代表,构成古典诗文中极具典型意义的地理意象群。对相关地名的实际地理位置进行辨析,揭示冀东地理意象群在唐诗中的典型意义,并对此意象群在唐诗中形成的原因、在后世诗文中的应用等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意涵以及进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旅游文化资源的整理具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其中,唐诗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受世人关注的对象,古往今来,品评研究者众多,但兰翠教授的<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4月出版)从唐诗与书画关系的视角来解读唐诗却给人以另辟蹊径之感,整部著作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是成熟的研究者对唐风古韵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2.
终南山在唐诗中得到了多方面描绘。围绕对终南山的书写,唐诗不仅形成了"望终南"的抒情模式,而且也形成了"咏终南"的题材系列;唐诗钟情于终南山,与此山在唐人政治生活中所占重要地位及其对诗人生活的影响分不开,更与诗人精神世界中对它的再造有密切关系。唐人超越对终南山这一实体之山的书写范畴,把它作为理想的精神家园进行讴歌,反映了他们在人生进退选择中走过的曲折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3.
在英美文学史上被认为"开现代诗歌之先河"的意象派,对中国唐诗有着较为明显的学习和借鉴,本文试图从英美意象派运用意象组合的三个技巧--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论证英美意象派对中国唐诗在诗歌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上的吸纳,证明在"意象组合"理论上是"东诗西渐",并非"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4.
唐诗形式之完美,技巧之成熟,规模之浩瀚,语言之精妙,已达到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之顶峰。有人断定:“唐诗之后更无诗”。此说虽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仍光辉不减。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歌是华夏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诗圣杜甫以其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为盛唐诗开出了深远美之维度;诗仙李白以其古风之志和不羁气骨为盛唐诗开出了高远美之维度;诗佛王维则以其宁静平和的心境为盛唐诗开出了平远美之维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女裙工艺精美、色彩艳丽,形成了独特的"裙文化".反映在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裙"为词根的复词,极富时代特征.文章以<全唐诗>为主要语料库,对唐诗中的"裙"和以"裙"组成的复词进行了考察,并以不同形式的"裙"为分类依据,将之分为八大类,对裙复词及裙文化做了相应介绍.  相似文献   

17.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选择是从宗旨、体裁、音节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中"宗旨"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体裁、音节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美的因素,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尽善尽美"文学观的更具体的规定.沈德潜在自身所处的学术背景中,从宗旨和审美特征两方面对唐诗进行"别裁",将"鲸鱼碧海"、"巨刃摩天"的高格壮响确认为唐诗的主流美学特征,并对以李、杜为宗的唐诗艺术个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立足儒家传统文学观,<唐诗别裁集>以其新颖风貌在唐诗编选领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此文论唐诗之繁荣,说明以唐诗为一代文学确为公论.唐诗发展的内因乃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契机及诗人创作的自觉意识.唐诗分期应考虑社会环境、诗艺规律、群体代谢诸因素,并具体分为四期七段.重唐音,亦不忽视其开宋调之功.  相似文献   

19.
包括张继《枫桥夜泊》在内的数首唐诗所言之"寒山"、"寒山寺",皆为诗歌意象,而非实指。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宋人称今天寒山寺为枫桥寺或普明塔院。今天寒山寺之名虽肇端于张继夜泊之诗,而实乃定名于元明之际。寒山子"寒山无漏岩"诗所言之寒山,应是苏州虎丘。张继诗中的"寒山寺"若被理解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0.
唐诗学是一门显学 ,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学者们仍在不断酝酿着突破 ,在新世纪初即有一些唐诗学研究著作出版 ,罗时进先生《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是其中之一。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探讨唐诗发展演进 ,立论新颖唐诗三百年是如何发展演进的 ,这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自宋严羽以降 ,学者或从诗之体式 ,或从诗之质素 ,或从诗歌思想 ,或宏观或微观等各个方面对之进行具体描述 ,唐诗发展演进的轨迹和总体风貌己大体清晰 ,一些研究结论也为学界所普遍接受。罗时进先生《唐诗演进论》分前后两卷 ,前《时序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