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友堂 《社区》2011,(20):32-33
“豆腐箱”属于鲁菜,是山东博山地区的名菜之一。此菜主要以豆腐为原料,风味独特,制作简单,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关于这道菜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似文献   

2.
萨苏 《可乐》2008,(1):71-72
名厨遇叫板北京饭店贵宾楼承办人民大会堂国宴宴席。一天,一名老外来贵宾楼问服务员:"能不能点菜谱外的菜啊?"服务员答得很豪爽:"您点,就能做出来。"老外说:"听说你们中国有道菜很有名,叫‘孙悟空大闹天宫’,能做么?"服务员根本没当回事:"您现在要点么?"服务员回厨房一说,厨师们都炸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没听说过,川鲁湘粤也没有这道菜啊。师傅们派一个伶俐的服务员去套口风。服务员一边伺候老外,一边套话:"‘大闹天宫’这道菜已经好久没人点了,您在哪儿吃过呢?"外宾告诉他:"我在上海点过,印象很深。"  相似文献   

3.
武传玲 《社区》2012,(14):44
去美国旅游时,偶然听美国朋友说起"左宗棠鸡",第一反应就是:这道菜肯定是从中国传来的,可是在中国,我怎么没听说过什么"左宗棠鸡"呢?朋友兴致勃勃地说起"左宗棠鸡",那叫一个美味啊,据说这个菜式高居全美数十万中餐厅的菜牌上,每天数以十万计的美国人会提到这个名字,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实战残局     
《老友》2010,(8):52-52
就业压力记者采访一位百岁老人,问:"您作为一位百岁老人,现在感到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老人想了想说:"没有同龄人带来的就业压力。"别加水一天,孙子正照着菜谱学做一道用猪肉作主料的菜,当厨师的爷爷叮嘱他说:"记住,做这道菜千万别加水!"  相似文献   

5.
正如今菠菜是百姓餐桌上的寻常菜,但菠菜出身不凡,有着神秘的背景。如果想了解菠菜的来历,请你和我一起穿越历史,寻找"菠"光菜影。唐朝初期,在长安的超级市场西市(专设有"波斯邸"和其他外商贸易货栈)上,你会看到左右藏库,财物山积,珍奇宝物,琳  相似文献   

6.
《老友》2003,(9)
"食"的问题。大家知道,谷类、豆类、菜类。这谷、豆、菜非常好。"谷",在国际会议上从来不提大米、白面,也不提麦当劳。谷类里第一个提的是老玉米,说是"黄金作物"。老玉米的来历,美国医学会做了个普查,发现原始的美国人、印第安人没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后来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  相似文献   

7.
关山远 《山西老年》2014,(11):21-21
朱元璋发明了"四菜一汤" 在今天,"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据说,这是朱元璋的发明。跟历朝皇帝相比,朱元璋日子过得非常俭朴。当他发觉有公款吃喝的苗头,便趁马皇后过生日,召集群臣,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于是“四菜一汤”就这么诞生了。  相似文献   

8.
老莫--莫元季的成名是由变脸而起,而他变脸的来历是出于小时侯的淘气。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住在大院里,每天吃公共食堂,在上个世纪那物质贫乏的50年代,能在食堂里拿到最大的馒头或者窝头,打到最大一份的菜成了他日常生活中很大的奢求。 食堂的师傅都认识这位调皮捣蛋的小胖子,并亲切地叫他"季胖胖",每次他去打饭的时候,负责卖饭的师傅都会说:"季  相似文献   

9.
"魔怪"是民间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恶神形象。关于它的来历,过去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就是人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去人格化有害自然力而出现的。其实人们哪里知道,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它来源于古代部落战争时的图腾崇拜。文章主要以民间文学为资料,探讨这一形象的来历。  相似文献   

10.
英语广播新闻习惯上都标明消息来源.新闻来源一般分两类:有来历的和没有来历的.在指明消息来源时,新闻中常常会用到"say"(说)这个词以及与"say"词义相近的词汇.  相似文献   

11.
唐老鸭 《社区》2012,(14):44
古城开封的人文景观以宋代特色为主,元、明、清特色齐备,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五一去开封游玩,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开封的名胜古迹外,还有一道有名的开封特色小吃溜鱼焙面,色泽味道令人久久难忘。还没到开封,导游就介绍了这道小吃,导游说:"别的可以不吃,这道菜一定要尝尝,如果不尝这道久负盛名的  相似文献   

12.
张军霞 《老友》2012,(4):9-9
梅保玥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唯一的女儿。从小就被父母宠爱。父亲梅兰芳更是将她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次.六岁的梅葆碉随父亲外出吃饭.在餐桌上看到一盘自己最喜欢的卤肉丸子。因为菜放得离自己太远,她就站起来,伸着筷子去夹菜。身材矮小的她,费了好大的劲,依然没夹到那道菜,急忙向父亲求助。  相似文献   

13.
马齿苋南北各地均有生长,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多生于菜园、农田、路旁,其茎丰满、微紫,叶光亮、翠绿。茎顶端的叶簇中心开着一朵小花,黄灿灿的,晨开夜合,十分可爱。父亲给菜蔬松土除草之时,各式杂草中,马齿苋算是最多的一种。父亲把它们拾掇在一处,在清澈的河水里漂洗过了,捆成一把,挂在锄把尾上捎回家来。母亲用马齿苋做好多道菜肴,什么马齿苋粥、凉拌马齿苋、马齿苋炒鸡丝、猪肝汤马齿苋等。但她常做的有两道,一道是"马齿苋芡实瘦肉汤",一道是酸腌马齿苋。我更喜欢母亲做的这道菜,吃起来特别开胃。马齿苋不仅是菜,更有药效。马齿苋的食疗,远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就有记载。梁代名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说:"俗呼马齿苋,亦可食,小酸。"唐代《食疗本草》称:  相似文献   

14.
除了每年的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节"之外,许多国家也有本国的老人节、敬老日和长寿节,并在这一天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伊朗的老人节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过老人节的国家。在这一天,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逐一品尝,象征老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印度的老人节也叫"长寿节",定在每年的4月7日。在这一天,老人除参加庆祝老人节的活动外,还要待在家中,等候儿女们来祝福并送贺礼,全家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欢庆。  相似文献   

15.
1月29日,正值大年正月初六,我来到位于原太高速路口东侧的原平市武虎敬老院。院长、忻州市政协委员武虎正在3号敬老室里跟大伙聊天。见他憨乎乎、笑嘻嘻地迎上来,我算老朋友,直率地自报来意:“今天专门吃你的敬老饭来了!” 一会儿,我们来到敬老餐厅,围着一张大圆桌坐下来,此刻,大部分老人已吃过了,女炊事员先端上一大盆杂烩菜,这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一道传统莱,外加一大盘切开的花糕,摞得挺高的,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 大伙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夹着,吃着。爱喝酒的还乐呵呵地举杯相邀,又吃又喝,挺热闹,隔  相似文献   

16.
正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因此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国外也有老人节,那么国外是如何过老人节的呢?伊朗的老人节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过老人节的国家。在这一天,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  相似文献   

17.
《新少年》2011,(Z2):31
我们都知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吧?可是,这句话却是有来历的,听我来讲一讲吧——传说,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他为东吴国主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孙权便召集东吴的能工巧匠,开始建造这座塔了。  相似文献   

18.
土地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  相似文献   

19.
季楠 《社区》2011,(4):12-13
蔬菜这东西再贵也得买,但要想在买菜方面省钱,这其中却大有门道。起早去淘"批发剩下的菜"庞女士因工作原因可以不上早班,因此她通常每天去早市买好菜后再去上班。经过一段时间对比,她发现超市的蔬菜价比菜市场的要高20%。最近,她几乎每天  相似文献   

20.
菜的艺术照     
《可乐》2006,(11)
公公从乡下过来,我们全家正好借此打牙祭,去附近一家新开张的酒店吃饭。"不错啊!这些菜看上去赏心悦目……"拿起精美的菜谱,老公首先赞不绝口。"这些菜很贵吧?"菜谱传到公公手里,他显然也被那些菜的照片镇住了,怯生生地问。不过看了价钱,大多数和小餐厅也差不多,于是我们满怀期待地准备饱餐一顿。"这就是蒙古牛肉?"望着盘子里比包青天的脸还黑的肉疙瘩,我们猜了老半天才猜出来。"这是……"接下来的两道菜基本上无从猜起。"你们菜谱上的照片怎么和实际的菜大不一样?"我们问服务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