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广东画院举办的当代名家端砚珍品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制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肇庆市端溪名砚厂厂长黎铿大师的“端溪老坑清风砚”、“端溪盛世龙腾砚”等砚中珍藏品以100多万高价成功拍卖,一时间成为端砚界的轰动新闻。  相似文献   

2.
游德富 《老友》2014,(12):55-55
正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必备的文房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实用性越来越被艺术观赏性所取代,成为人们的观赏品、收藏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时下,人们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这四大名砚分别是:产于广东端溪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县的歙砚,产自山西绛县或江苏宝山的澄泥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眉山县内西南的“三苏词”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献、文物,其中有一个端砚,砚的背面有一段题记: 元符三年,东坡移廉州,过琼,端溪砚赠余为别。余得之,不胜宝爱之至,而岁月迁流,追维先生言论,邈不可即,因志之以示不忘云。  相似文献   

4.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题铭歌咏。这些题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巨砚问世     
广东肇庆市黄岗大德利端砚厂雕刻的一方“仿古兰亭”巨砚问世。该砚长2.68米、宽1.88米,重逾2吨。  相似文献   

6.
杜以会 《山西老年》2008,(11):43-43
砚台简称"砚",亦称"墨海"。古以瓦为砚叫"瓦砚",后常以石为主,称"石砚"。砚台在我国历史悠久,产地很多,甘肃省临潭县的洮砚、山西省绛县的澄泥砚、河北省易县的易水砚、山东省的鲁砚、安徽省的歙砚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然而著名的砚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其闻名与其原材料--端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唐代始其形成一整套制作程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物质载体,端砚砚石的保护存在资源量不明、民间砚石库存量不清晰、砚石开采和雕刻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需要加强对砚石资源的保护,整理、保存、传授采石技艺.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八年 ,余应匡亚明校长之召 ,自武昌移砚南京大学。于时南雍老宿多逝 ,然洪诚自明、管雄绕溪犹以音韵训诂及诗文传授学子 ,有声于时 ,而淝东王气中年尊学醇 ,独以古文辞传授 ,学子从游者众 ,龚斌其一也。诸生既卒业于研究生院 ,龚欲赴沪华东师范大学以续所学 ,余乃介绍之于老友徐中玉先生。岁月易逝 ,龚君执教该校已二十年 ,南大诸老先后归道山 ,余最少 ,今亦八十有八。耳聋目瞀 ,弥念故交。昨者忽得君由沪来信 ,乃知君潜心学术二十余年 ,所著《陶渊明传论》行将问世 ,乞余一言。余以为陶诗自当世即有重名 ,近人梁任公、朱佩弦、陈寅恪…  相似文献   

9.
所谓"四宝"砚为首者,正是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清代文人谢曾收藏有一方唐代澄泥砚,"虽至交,不与之见,唯著书时用之"。足见宝爱之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临潭县,因排河环绕,古称跳州,是我的家乡,出产批砚。近来来,常见不少书籍报刊提及洮砚时,总喜欢冠以中国三大名砚之一、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等誉称,见此私心窃喜,觉得随着挑规身价的不断提高将势必推动洮河文化的研究。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王绍攻取吐着氓、宕、桃、曾四城算起,洮视传入中原的文化历史已有九百多年了。在此时间,历朝历代都有对它的载记,但可惜的是,这些载记大多只有三言五语,并且分散在文人墨客的诗文或论砚的专书中,非常零碎和简略。远不如端敦二砚有多种专门的谱笺史志可比。早在1974年,我有幸得到…  相似文献   

11.
砚屏并非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砚屏辨>所云"自东坡、山谷始作",而是欧阳修至迟在庆历八年就请人用虢州紫石(又称月石)制作而成,并有了砚屏之名.在砚屏的产生与广泛流传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器物文化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他们发扬光大器物文化的主体精神与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品读咏砚诗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嵩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相似文献   

13.
李白"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本事"与"故事"值得追根溯源,仔细探究."御手调羹"有本事记载作为支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龙巾拭吐"很可能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情节,这两者分别与李白起草的两种性质不同的"诏"相关连."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未见诸任何关于李白的本事记载,全出于后世杂史和小说作者的故事性演绎,其与"放还"的关系,应属子虚乌有的杜撰.  相似文献   

14.
以西江作为描述主题的"竹枝词"作品,提供了有关西江流域自然生态、乡土民情和文化风貌的诸多信息。考察西江社会风俗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者,可以从中发掘有意义的史料。《新州竹枝词》三十种作为比较集中的记述新兴地方山川佳胜、古迹流传、民风物产的"竹枝词"作品群,有值得珍重的价值。清代肇庆地方民俗通过《肇庆竹枝词》的辞句得到生动描述。端砚制作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由《端溪竹枝词》等作品的内容得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古时,文人非常重视砚,有“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之说。砚中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最为有名,被称之为四大名砚,其中有的或为名人所使用,或造型独特,质量上乘,巧夺天工,稀世罕见,为历代文人所乐于收藏,有的已成为砚中之宝,甚至列为国宝。这些宝物有的  相似文献   

16.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人用以研墨的工具。但是,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文学写作与书画创作中使用砚台,同时还将其视为收藏、品评与记载的对象。而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积极地投入到用砚、藏砚、品砚与记砚的文化活动中,其原因在于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并且藏砚、品砚、记砚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身心俱疲时得到放松。  相似文献   

17.
钟惺有《诗经评点》五卷,现存版本较多。钟惺初次评点《诗经》,即有吴兴刻本问世,此后钟惺又再次评点,相继出现多种刻本。其中凌社若朱墨套印本、溪香堂刻本、闵氏三色套印本三种刻本反映了钟惺两次批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骆琳玲 《老友》2016,(4):24
篱旁菊绽,又把萱堂念。犹记得,攻书卷。端汤还问暖,殷切勤研砚。情万缕,三迁孟母金石篆。展翅雏鹰远,独守孤巢畔。书锦帕,鱼雁唤。匆匆骑鹤去,儿女悲无限。心依恋,祈求来世承温婉。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实则也是哲学思想来研究李退溪的诗作,同时又利用李退溪诗作和儒家思想来理解和诠释海德格尔的哲学,由二者的双向互释来理解李退溪诗作中的士的精神。海德格尔的"存在"乃是儒家的"生生"、"天地之心"。李退溪以其自觉的归隐实现了本真的存在状态,他的诗作表明,他把握了这个"生生",从而通达了"存在",获得一种与物同体的快乐。这种快乐也包含兼济天下的情怀。由通达存在,士获得了一种影响世人的存在的力量;而海德格尔的通达存在则谈不上是一种快乐,甚至是一种枯寂。  相似文献   

20.
澄泥砚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古代生产澄泥砚的地方很多,以山西绛州(现为新绛县)生产的较为有名。绛州澄泥砚作为贡品在唐代被誉为“唐砚”,之后,在文人墨客中广为使用。惜乎烧制澄泥砚的技术在明末清初失传。后乾隆皇帝因喜好澄泥砚,特派砚工取泥于绛州,制作于江苏,然未能如其所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