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进展。笔者认为:由于提出了“依法治国”,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应当理解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应当继续组织深入的研究,以准确表述和大力宣传这一伟大目标,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一面光辉旗帜。关于法治的三点认识笔者主张,应该明确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  相似文献   

2.
加强“三观”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付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根本任务和...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专门作出了两个决议: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一再重申“在把物质文明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提到更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一系列紧迫问题,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可见,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树立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点,有助于我们领会“决议”的基本精神,克服思想上的机械性、片面性,克服在社会…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70年代末以后由邓小平集其大战,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的。这一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不渗透着两代伟人之间继承、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有机联系。掌握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战略任务之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上,邓小平理论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对姓“社”姓“资”诸问题“不要搞争论”,重在“实践”和“实干”;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强调一种“实用性”或“适应性”;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速度和时机,力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些特征,构成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三个重要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概括为五句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无论从观点上,还是具体实践中都充分体…  相似文献   

6.
论列宁反对“左倾”的斗争艾景学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对“左”倾错误斗争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既要防“左”又要防右,特别是要注重防止“左”的错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对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对“...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启示周和平邓小平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层反思,不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概括,而且对怎样检验社会主义也提出了三条标准。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  相似文献   

8.
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高全民的“两个素质”,是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根本点和落脚点,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基本问题,才能够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章岳云 《探求》2003,2(2):4-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论断。而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则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与政治文明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两个先锋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根本要求,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全面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葛洪泽,阎长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只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两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伟大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贯提倡“实事求是”,这正是他们创立“两论”的方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创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指引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出现种种失误,都是因为背离了新民主主义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发展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光辉思想,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规划和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两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富民的伟大历史里程碑。文章最后在“跨世纪的新课题”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需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科学与生产力的思考周叔进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方针。现在理论界和广大干部...  相似文献   

13.
李振连 《探求》2003,(1):10-13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治党治国方面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进一步论述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方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党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党风政风。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这个论断非常深刻。执政党或执政者的思想作风如何,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文明建设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官风与民风犹如一对孪生子,官风好则民风好,民风好则官风好;反之,它风不好则民风肯定不好,民风不…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是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针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做一简要述评,挂一漏万,旨在形成若干共识,获得某些启示,以期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和交流,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林识音  邓珊 《创新》2009,3(5):81-84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解决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使得“两型社会”建设有了深厚的人文依据和理论支撑。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必将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总体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大众传媒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正视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概而言之,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的大众传媒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以“洋”为荣、以“俗”为雅(视粗俗为美、为大众化)、以“色”为美、以“陈腐”为新奇、以“暴力”为强悍、以“假”为真,等等,对这些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呢?从社会环境和传播主体看,…  相似文献   

18.
《探求》2006,(6)
番禺区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二十八条”),按照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系统地提出了番禺今后一段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2006年9月,又结合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区的实际情况,对“二十八条”进行修改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9.
去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尖锐对立,也是几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未能协调发展的结果。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态,既是当前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的迫切需要,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正确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先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正确的透视和反思,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基本方针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列宁“最后构想”提出的背景,概括了蕴涵在“最后构想”中的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尝试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评析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以发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