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鹘西迁后 ,采用粟特文字母拼写的回鹘文取代了漠北时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 (鄂尔浑文 ) ,并用这种文字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蒙古乃蛮部与回鹘交界 ,受回鹘文化的影响最大。所以 ,在蒙古诸部中乃蛮最先使用了回鹘文。公元 1 2 0 4年 ,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后 ,开始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 ,故语言学界称其为“回鹘式蒙古文” ,即沿用至今的蒙古文。《元史·塔塔统阿传》云 :塔塔统阿 ,畏兀 (即回鹘 )人也。性聪慧 ,善言论 ,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扬可汗尊之为傅 ,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 ,乃蛮国亡 ,塔塔统阿怀印逃去 ,俄就擒。帝诘之曰 :“大扬…  相似文献   

2.
关于古代突厥语法(8—13世纪时期的突厥语),从1893年12月15日丹麦学者汤姆逊(V.Thomsen)解读古代突厥文字(也称鄂尔浑如尼(OrkhonRunic)文字)以来,已先后有数种德文、俄文写成的专著出版。前者如拉德洛夫(W.Rad loff)在1897年发表的《古代突厥语法概要》(Gram matischeSkizzederalttuerkischenInschriften,收入该氏的《蒙古古代突厥碑铭———新编》(Diealttuerkis chenInschriftenderMongolei,NeueFolge))、葛玛丽(A vonGabain)的经典著作《古代突厥语法》(Alt tuerkischeGrammatik)(第一版1941年,因二次大战未能流传开来,1950…  相似文献   

3.
回鹘人生活在古代东西文化交汇的西域,并受各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回鹘人早期使用古代突厥文字,鄂尔浑回鹘汗国建立后改用粟特文,并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回鹘文。  相似文献   

4.
距今约一百年前,人们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的鄂尔浑河、土拉河等流域陆续发现了后突厥汗国(公元7世纪80年代至8世纪上半叶)好几位领导人物的墓碑。这些墓碑都是用古突厥文,即所谓的“如尼文”书写的,它们对于研究后突厥汗国的政治、军事、民族、文化、地理等方面都极有帮助。所谓的“暾欲谷碑”便是其中的主要碑铭之一。它于1897年被发现,位于土拉河上游的巴颜楚克图,在那赖河与土拉河的右岸之间。暾欲谷曾连续辅佐骨咄禄、默啜、毗伽三朝可汗,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碑是他在生前亲自撰写,叙述了其一生的业绩。  相似文献   

5.
读赤峰市出土的古回鹘文碑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赤峰市出土的古回鹘文碑铭乔吉(Coyiji)我们要识读的是古国鹘文碑铭。“回鹘”一名为汉籍对唐代游牧在漠北蒙古高原一带古代维吾尔族的称呼。据回鹘文研究家们的说法,当时他们使用的文字是古代突厥文①(蒙古学研究家们所称之鄂尔浑文)。中世纪中期,回鹘汗国...  相似文献   

6.
回鹘文为我国维吾尔族在公元9~15世纪左右信仰佛教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用这种文字创作、翻译了大量的佛教文献,形成了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回鹘佛教文化。回鹘文《金光明经》自发现以来,一直是世界突厥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回鹘佛教文化、回鹘语文的知识。本文为对此回鹘文佛经第八品的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和注释。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维族人民在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亦称鄂尔浑·叶尼赛文)、回鹘文和阿拉伯文字母,并用这些文字保存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这些重要文献,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是一颗颗绚丽夺目的珍珠。  相似文献   

8.
无数历史事实和文物都已充分证明,古代新疆地区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祖国内地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即在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上,也和内地汉族来往频繁,紧密相联。 维吾尔族今天是我国新疆地区的主体民族,这个情况是从五代至宋时开始的,当时在汉文的史书中写作“回鹘”。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它是从公元788年(唐末贞元四年)在当时蒙古鄂尔浑河流域的首府(黑虎城)给唐朝中央政府的文书中由原来叫做“回纥”自行改称的。唐末,回鹘人因其统治者在蒙古草原上建立的游牧封建政权崩  相似文献   

9.
一、9世纪中回鹘西迁以前西部回鹘居住新疆的历史 “维吾尔”(Uyqhur)一词初为回纥人的自称,其意为“联合”或“协助”①,后来汉人音译为回纥或回鹘。汉文史书中的同音异译较早,《魏书》最早提出了“袁纥”(意为十姓回纥);《隋书》写作“韦纥”、“乌护”或“乌纥”;新、旧《唐书》则写作“回纥”、“回鹘”。唐贞元四年(778年)以后,历经五代及宋、辽、金等朝代,都一直称为“回鹘”;元明两代写法较多,主要有“畏吾”、“畏兀”、“畏兀儿”等。至于民族文字,最早的突厥文碑铭,如8至9世纪中所立的记东突厥汗国的《暾欲谷碑》、《阙特勒碑》、《突厥毗伽可汗碑》和回纥汗国的《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中,常有“乌护”或“回纥”与“乌护”并举之处。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天山一带称乌护,阿尔泰山一带称乌纥,漠  相似文献   

10.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始建年代及相关史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本名“崇福寺”,始建于555年,是麴氏家族的王家寺庙,亦是麴氏高昌用以维系与突厥的“交好”关系、实现“永固邦疆”愿望的纪念性宗教建筑。因地处宁戎谷,又有“宁戎窟寺”等俗称。智通、进惠、法惠,是精通突厥语的汉僧,生活在7世纪末至8世纪上半叶。自790年秋开始,该寺又转为回鹘统治者的王家寺庙。第32窟所绘回鹘男女供养人像,是颉于迦斯.骨咄禄(即怀信可汗)家族的画像。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古突厥如尼文《占卜书》是一部展现早期突厥—回鹘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的重要文献,其文化特点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占卜书》与契丹、蒙古等后期游牧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学、历史文献作品相比,它们的故事母题和角色具有明显的相似和传承关系。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战争文化之一,写本中反映的战俘迁移习俗成为蒙古英雄史诗中的故事母题,以文学化的形式展现。作为写本当中的形象,《占卜书》中白马的行为与英雄史诗《格斯尔》中的故事母题相似。书中的金翅秃鹰和乌鸦的形象是回鹘萨满教同佛教的混合文化形象,二者均在蒙古民间故事中以同样的文化形象出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回鹘文文献为基础,结合古代突厥语和现代突厥语言研究的成果,提出:回鹘文文献语言的词重音 还保留着古代突厥语(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言)的传统,即重音处于词的第一音节,但重音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 化,正处在由词首向词尾转移的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公元920年,契丹王国的创始人耶律阿保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大字的文字体系。数年之后(可能是公元925年),又发明了新文字体系“小字”。“小字”的发明在元朝史学家所修的《辽史》一书关于畏兀儿使团访问契丹国一节中提到过。直到今天,人们还普遍认为“小字”代表一种依字母顺序排列的文字体系。这和突厥用古代北欧式的文字体系(其畏兀儿后裔也使用这种文字形式)或摩尼教、佛教或基督教维吾尔人所袭用的闪米特字母是一样的。然而,人们从来也没有发现这样的契丹文字。一些在汉文和藏文中出现的契丹字符或文献被  相似文献   

14.
关于漠北回鹘汗国早期历史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漠北回鹘汗国是维吾尔族的直系祖先回鹘人在我国历史上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建立的强大政权。关于它建立的时间,笔者已在《论漠北回鹘汗国的建立》一文中作了专门的论述。文中把公元646年回鹘“酋帅”吐迷度自称可汗和模仿突厥官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职官体系作为漠北回鹘汗国的起点,认为吐迷度是汗国的创始人,汗国的历史应当从公元646年写起。这样做与把公元744年骨力裴罗率部灭亡第二突厥汗国自称可汗并得到唐朝的承认作为  相似文献   

15.
回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民族,我国古代的史书对其颇有记载.其中关于回鹘起源到744年建立漠北回鹘汗国,直至844年汗国崩溃的记载,又以两唐书中《回纥传》《回鹘传》较为详尽.然对比这两书记载,则发现其中有诸多矛盾之处,而发现于今蒙古国的几块回鹘汗国时期的碑文却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本文通过材料比对分析,对梅禄官职、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之死、骨力裴罗的去世时间、三姓葛逻禄的西徙时间等重新作了考订.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维吾尔族名称,历史学家冯家升等先生曾明确指出:“古代突厥人也称维吾尔人为Uyghur,这有八、九世纪所立的突厥毗伽可汗碑、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及九姓回鹘可汗碑作证明。”维吾尔一名究竟是什么意义?有些历史学家是这样说的:“乌古斯(Ogouz)因欲奉一神,其族人以兵来攻。乌古斯会一部分近族与之战,败之,取数地,而成一强国之主,遂大会诸亲诸将及士卒而奖之,授来援之族人以畏吾儿之号。畏吾儿者,犹言同盟辅助之人也,此名遂为其后人之称。”另在拉得洛夫所著《福乐智慧》的导言中说:“(乌古斯可汗)信奉唯一的上帝,所  相似文献   

17.
古代突厥如尼文字起源问题 ,历来是国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众说纷纭。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 ,突厥如尼文字源自阿拉美———旧粟特文一说 ,不仅得到了突厥学界一批学者们的肯定 ,而且还受到伊朗学专家们的有力支持。事实上这两种文字形体的基本线条是有差别的 ,它们不是整体的、系统的、派生方式的对应 ,不存在绝对借制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对于维吾尔历史的研究,汉文及外文史料固然十分重要,但用维吾尔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书写的突厥文、回鹘文及阿拉伯文史料则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大批外国探险队于本世纪初到中国西北区“考察”,大批珍贵文献、文物也随之流入国外。勒寇克、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曾在敦煌和新疆获得大量回鹘文文献,有些已刊布问世,有些至今仍沉睡于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中。早年伯希和等人从敦煌所获现藏法国的三十多种回鹘文文献,现由著名法国突  相似文献   

19.
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是公元6-9世纪期间古代突厥民族使用如尼文记录其可汗、王子、大臣生平事迹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文学和历史学价值。本文以《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阙利啜碑》《磨延啜碑》等碑铭文献为基础材料,从中找出48个古突厥语和蒙古语共有词汇,总结其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古代维吾尔文学发展到了十五世纪,在原有回鹘文化的基础上,在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开创了以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艾里谢尔·纳瓦依为代表的崭新的、光辉灿烂的新时代。这种新文学,是在察合台汗国的故土上产生的。因此,国外学者把它叫做“察合台文学”。它使用的语言,被称作为“察合台语”。而实际上,这种语言文学,是辉煌的前代回鹘文化的继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