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建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4):40-43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意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的具有"潜势"的文本.这种"潜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设置"空白"来实现的."空白"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所在.意境中的空白实际就是被作者结构进作品中的"暗隐的读者".这一"暗隐的读者"促进作家采取相应的创作技法,美学追求.从作家为求得"暗隐的读者"最终在现实读者那里获得具体化而采取的一些创作原则来看,主要是求真、求新,以复义为工. 相似文献
2.
李世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5):64-66
意境、妙悟是中国文论史上两个极富价值和生命力的范畴,它们是中国本土固有的概念"境"、"悟"与外来佛教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都对佛教文化有所吸纳、融化,同时更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滋养和长期的批评实践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傅小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2):35-38
通过对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妙悟说"和"兴趣说"的分析,认为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从创作主体方面看,<沧>以"妙悟说"为核心,对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质等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从作品方面看,<沧>以"兴趣说"为核心,对诗的本体构成,诗的语言特质,诗的品评标准,作了提纲挈领的揭示.而这两个方面的逻辑连接点,则是严羽关于诗的本体的看法"诗者,吟咏性情也." 相似文献
4.
徐慧菁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3):107-108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是在审美观照基础上的主观情意与审美客体的浑然契合,从而引发出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而不是对文字(标题)的图解。被某些人赞誉具有“深沉意境的花鸟画佳作”的《人类的朋友》一画,实际上是幅停留在图解层次的宣传挂图,它笔下产生的并非是浸透画家主观情思的意象。这种纯客观的描绘可以用照片来取代,距离意境创造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董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意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 ,其美学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 ,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 ,它使作品氤氲着灵虚之气 ,其特征表现为 :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审美时空的无限性、格调审美的超逸性。简逸玄淡而饱蕴张力的线条 ,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旷达空灵的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关键。书家具有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才能使作品意境天成 ,而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6.
梁加尼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4)
散文创作 ,要不要有意境 ,这是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立足散文本体 ,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散文意境创造自有存在的合理性 ;散文意境创造与诗意境创造是相通的 ;散文意境创造在于创造一个“层深”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邓新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1):29-33
"妙悟"与"活参"本是禅宗提出的把握真如佛性的两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受"以禅喻诗"时代风气影响的宋代诗论家则借用来喻示读诗和学诗一类诗歌接受活动的思维特征和思维方法.文章在分析"妙悟"与"活参"这两种诗歌接受理论与禅宗思想的内在关联的同时,侧重揭示该理论所蕴涵的极有价值的文学接受思想及其与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某些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车永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行了探讨, 对意境这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特有的审美范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罗学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新闻美的接受 ,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 ,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 ,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 ,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 ,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 ,开始介入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 ,并以“隐在受众”的方式影响新闻生产 ,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表现了受众对新闻美的能动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意境创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尔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统现《红楼梦》的意境创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完成的,即:借虚实相生的描绘,诱导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参与,模糊集合成实象与虚象相统一的个体意境;将多幅情境交融的艺术画面组成时间的流动线,使不同意境交融转换,形成组合意境;通过整体性统一运筹,将大大小小、请趣各异的意境整合为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统的整体化意境。 相似文献
11.
电影片名互译的动态顺应与意境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106-109
文章从顺应论出发,探讨了片名翻译中对影片内容、目的语文化、消费者心理动态顺应的必要性,指出唯有三方面完美顺应的片名翻译,才能更好地促进影片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胡秋宏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44-47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并由此分析古典诗歌虚实相生、意与境浑、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歌:意境营造与意象的拼接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诗歌而言,意象是取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意象的拼接组合直接影响诗歌意境的生成。诗歌中意境营造与意象的拼接组合分三方面:直接拼合,即并置——在横向的空间里拼接组合意象;间接拼合,即流动——在纵向的时间内拼接组合意象;立体拼合,即叠加——在交错和跨越的时空中拼接组合意象。因此,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要用意象营造意境,就必须对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拼接、组合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梳理。只有掌握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出神入化地对意象进行磨合、拼接,才能使诗句生辉、意境灿烂。 相似文献
14.
论柳宗元谪居心理空间与诗境构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总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着重从谪居心态方面探讨柳宗元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主要对柳宗元谪居后与释门的交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探索了其山水诗的思想根源,同时通过与韦应物等诗人作品的比较,阐述其诗歌风格的独异性,从而较为准确与深刻地把握住柳宗元诗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华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614-618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16.
周虹云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109-111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马奔腾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8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43-48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及其在“变形”与“超越”中的实现,予以理性认识与评析,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阐释文学家、艺术家精神主体性的作用与价值,以利于我们对艺术创造中主体审美意识的内在活动与艺术外化规律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9.
王玉琴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70-74
众多的研究者都强调诗歌的创作重在意境创造.本文认为,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诗歌的创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完成在后,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意象组合形成意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刘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2):65-67
宗白华把意境的创构分为三层。第一层“直观感象的模写”即主体心灵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注重“动象”的表现 ,是主“实”的。第二层“活跃生命的传达”是一个虚实交融的境界 ,更注重虚境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和功用。在第三层“最高灵境的启示”中 ,他将中国传统意境理论提升到人生的境界 ,这就指归于一个更高层次的“实”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