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西游记》是一册神话小说历来人们总把《西游记》看作是谈经说道的故事,或者把它看作是神魔小说,以区别于神话和叙事诗。我以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酌的。《西游记》从其基本精神上来看,实在是一部神话小说。它那全体的艺术构成,是以民间的世俗传闻为经,以神话的想象和传说为纬,相互交织起来,并在那上面点染了佛道教义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以发掘自我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神话十说:《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应战和升华的历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升华出超宗教的自由心态,使小说充满了恢谐和奇趣。文章从神话形态、神魔观、神话想象、哲理意蕴、叙事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西游记》在中国神话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神话文化瓣划时代转型,是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有着纷繁复杂的神佛妖魔故事,并以之构成了《西游记》的主要题材。小说“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这些人物、故事,不仅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不仅有一般民间传说,也有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启示下的创新”。如果说取经题材是一幅骨架,佛道题材则是充实这幅骨架的最为鲜活的血肉,是众多的神魔故事题材中的重中之重。佛道题材在小说中的展现形式,直接影响到小说的整体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5.
印度神话对《西游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这一神话小说,主要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如上节所说,可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印度的神话和叙事诗给于西游记以一定影响。尤其是印度两大叙事诗之一——摩罗耶那给它的影响。印度的佛教是给于过去中国思想界以极大的和直接的影响的。而印度的文学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文学艺术以更多的艺术形式,更多的幻想色彩和更多的艺术想象力。六朝的鬼神志怪书中,有些片断记事都是取之于印度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已指出这点。但西游记和印度神话及叙事诗的关系,似乎还没有人提起过。我想也在这里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是我国十六世纪写定的一部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鲁迅关于《西游记》曾作过多次评论。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以及所遵循的文艺批评原则,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取世态铺张描写,使作品几乎改观《西游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广泛流传,但作者是谁,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是元代“长春真人”邱处机所作,鲁迅根据宋祖舜的《天启淮安府志》  相似文献   

7.
《二郎宝卷》与小说《西游记》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宝卷》因其卷末有“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壬戌刊”的字眼 ,一般被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宝卷 ,但根据宝卷所载的一些内容 ,如吕祖归圆等祖师的事迹以及《伏魔》《泰山》《十王》等宝卷 ,可以判断它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一部宝卷 ,有可能出现于崇祯元年。理由一 ,宝卷所记之归圆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 ;理由二 ,《伏魔宝卷》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 ;理由三 ,宝卷提到戊辰年 ,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戊辰年 ,应是崇祯元年。尽管《二郎宝卷》晚于万历二十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 ,但并非是小说《西游记》影响的产物。在南方刊行一系列小说《西游记》前后 ,北方的民间宗教中普遍流传着西游故事 ,这些故事不论在故事形态上 ,还是宗教譬喻上 ,与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还留有明初《西游记平话》的痕迹。民间宗教家们基本上是农民 ,知识有限 ,他们接受宗教思想基本上是口耳相传 ,不可能成为小说的直接读者。这说明在北方可能流传着以唐僧取经为底本之讲唱文学。这种讲唱文学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都是明初之《西游记平话》的后代 ,其最终形态的差异 ,应该是传播过程中 ,被不同接受群落改写加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明代小说最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崛起,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后被人并称为“四大奇书”(李渔《三国志序》)。固然,这四部小说的故事素材来源甚早,除《三国演义》是纯粹的历史故事演绎之外,《水浒传》和《西游记》源自宋、元话本,《金瓶梅》则是以《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故事为引子并移植、借用其他话本故事而成。然而,作为具有完整结构的长篇小说,无疑是明代中晚期的产物,而长篇小说突然在其时大量出现这一小说史乃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的形成,则显然与文学思潮的…  相似文献   

9.
一、“神魔关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吗? 从《西游记》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而“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因此,要把《西游记》中那么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神魔形象,统统“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集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就如同把幻想当作真实一样,并非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大复的《钓鱼船》作为一部传奇难称经典,然而在《西游记》戏曲与小说的互动中却颇具典型性。该剧在对传统西游故事——刘全进瓜的改造中,凸显了从民间化向文人化升华的过程。以此为个案,可以窥见《西游记》小说与戏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13.
也谈《西游记》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尤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然则,《西游记》一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却是尚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建国以来,曾有不少研究者分析,不少文学史论述;但与原著合而观之,总感到不  相似文献   

14.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古典神话小说。由于本书所采用的原始素材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传奇性质,长期的民间流传过程更产生了富于幻想性的奇情异趣,再加上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杰出的创作才能,这一切,足够使《西游记》成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神魔小说的典型代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龙王的形象,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取经故事,成为《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配角。龙王形象之所以能深得作者青睐,既受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的影响,也是作者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有意之举。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小说,有关它的成书过程说法颇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于《西游记》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从现存《取经诗话》文本入手,结合唐代说经、唐代白话小说及唐代有关宗教信仰等材料,认为《取经诗话》其实是一篇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的充满民间文化色彩的唐人小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简要考察张辛欣、韩少功、刘恒在1980年代发表的三篇小说,来分析评判鲁迅在《故事新编》里将神话隐喻引入小说创作的前途与危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实验远比他的批评者们所认识的更为激进.油滑往往比偏见更加富于游戏性,特别是当油滑源自他对时间倒错这个口碑极差的文学策略的自由使用.鲁迅在小说中对于象征和寓言有非常复杂的应用.神话为关心文化认同问题的作家们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但同时,鲁迅所认识到的神话创作危机依然困扰着当代作家.神话创作实际上会抑制而非激发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