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究竟作于何年呢?称其为“稼轩词之冠”的陈廷焯(见《白雨斋词话》)没有说,赞其“语语有境界”的王国维(见《人间词话》)没有说。最早为此词编年的是清人辛启泰,继有梁启超,定其作年都较早。现在流行的选本大多选用了此词,但均未注明具体年代,只有邓广铭先生的《稼秆词编年笺注》(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2.
<正>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词)的作年至今仍有争论。自近人梁启超《跋四卷本稼轩词》指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以忠义军掌书记奉表归朝,以嘉泰四年知镇江府,相距恰四十三年。”以为是嘉泰四年即公元1204年的作品以来,唐圭璋、夏承焘和胡云翼先生都宗其说,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第一大词人。后世论宋词者,每以辛弃疾与北宋第一大词人苏轼并称“苏辛”。并称“苏辛”者,除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两人风格相近,都被称为豪放派。而对于辛词的豪放,清代著名词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肯定其气魄雄大、意境深厚后云:“稼轩词着力太重处,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之》、《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不免剑拔弩张。”又云:“稼轩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山寺夜作》、《瑞鹤仙·南涧双溪楼》等类,才气虽雄,不免粗鲁。世人多好读之,无怪稼轩为后世叫嚣者作俑矣。”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随着整个文化学术事业和词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稼轩词研究仍保持了旺盛的势头,见诸报刊的专门论文约一百五十余篇,有关著作约十余种。不仅数量较多,有不少问题也在前此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鉴于有同志已对1987年前的研究状况作了较为全面而扼要的介绍,为避免重复,本文拟对近年来新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述评。 一、稼轩生平补疑的几个问题 自邓广铭先生《辛稼轩年谱》、《辛稼轩传》、《稼轩词编年笺注》问世之后,稼轩一生行藏出处的轮廓已经大体清楚;至于稼轩对待开禧北伐的态度,与陈亮、朱熹、韩侂胄的交游以及弹压茶商军等较为重要的事历行实,前些年通过讨论,也已基本得到澄清。但这并非说稼轩生平中的所有问题均获解决,比如江阴签判任满后的行踪、南归后初寓何地、几次被劾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三十八年来的辛弃疾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66年是基础阶段;1966年到1976年是倒退阶段;1976年以后是深入阶段。第一阶段有论文(据不完全统计)52篇。同时还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以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潜》、《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钞存》三种著作为突出代表。此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的认识与介绍。走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尤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冯沅君、吴则虞、程千帆等先生都撰文论述辛词。关于辛词的艺术特性,各家论文略有触及,虽然  相似文献   

6.
《卷九·后废帝纪》   (元徽二年 )五月……甲午 ,抚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182页 )按 :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云 :“‘抚军’ ,《南史》作‘车骑’ ,《建康实录》作‘护军。’”考《南齐书·高帝纪上》载此事亦作“车骑典签” ,《通鉴》卷 133则云 :是时“抚军长史褚澄开东府纳南军” ,《考异》云 :“《宋书》作‘抚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南齐书》作‘车骑典签茅恬’ ,盖皆为褚澄讳耳。今从《宋略》。”今考褚澄乃齐开国元勋褚渊之弟 ,澄此后又仕齐至尚书。《宋书》成于齐初 ,萧子显又为齐之…  相似文献   

7.
“败北”何以可作“败逃”解? 新版《辞源》“北”字第一义项注曰:“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这里显然是把“败北”之“北”当作“背”的通假字了。准此,“败北”就应该如“败背”;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败北”之“北”不能照“背”读音,自然也就不宜作“背”释义了。  相似文献   

8.
自1957年以后,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就是先以《蝶恋花·答李淑一》,继之以《七律·送瘟神》二首,以后又有《答友人》、《咏梅》、《冬云》、《贺新郎·咏史》等作品,不再呈现他早期诗作中如史诗性的《长征》再现性的境界,也不是如“言志”的《沁园春·雪》那样,在对自然物境作了出色的描绘之后,将一些精辟的议论形象化。在创作实践中,他已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了一步,进入到了意象化境界。  相似文献   

9.
《卷三·宋本纪下》(元徽 )二年夏五月……甲午 ,车骑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贼入屯中堂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86页 )。按 :“车骑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南齐书·高帝纪上》同 ,而《宋书·后废帝纪》则作“抚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建康实录》卷十四作“护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今考《通鉴》卷一三三云 ,是时“抚军长史褚澄开东府纳南军” ,《考异》云 :“《宋书》作‘抚军典签茅恬开东府纳贼’ ,《南齐书》作‘车骑典签茅恬’ ,盖皆为褚澄讳耳。今从《宋略》。”据《南齐书·褚渊传》 ,褚澄乃齐开国元勋褚渊之弟 ,且…  相似文献   

10.
<正> “修辞”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从此,历代学者对它作了种种解说,形成复杂的阐发系统。就此作一番梳理工作,对于认识“修辞”一词的源流及其所反映的修辞观念,对于推进现代修辞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历代史籍在讲到周代初年的历史时,都说武王崩,成王幼,不能当政,周公旦摄行政当国,辅佐成王。如:《尚书·金滕》:“武王即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说文》释“孺子”,“乳子也”。《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  相似文献   

12.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13.
台湾黄畲先生《欧阳修词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有几个词语的笺注,似有未当,现特提出与黄先生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拨头”一词,黄先生笺注曰:“舞蹈名。《文献通考·乐考》:‘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若单就“拨头”而言,《通典》语释无可非议。但欧词“拨头”却非胡舞。欧之全词为:“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撚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调寄《减字木兰花》)通首描写了雅宴上乐妓弹奏琵琶,与杀虎报仇、激烈雄壮的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周祖谦一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则曰: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话》‘公’作‘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影’作‘月’)、...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自题小象》诗的注释有一个明显失误,它这样解释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出处:“风雨如磐,唐代齐已《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这处误作‘齐巳’为‘齐己’姑且不论,尤为严重的失误是;这句诗原非齐巳所作、齐巳亦无题为‘侠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562页讲到“消息”一词时说:“‘消’是‘灭’,‘息’是‘生’(文选七发李善注),‘消息’本是等立仂语,等于说‘消长’”。“到了第五、六世纪以后,‘消息’才有‘音信’的意义。”并以南朝梁元帝诗和唐代骆宾王、李白、杜甫的诗句为例。我们认为,“消息”作为“音信”的意义,在公元三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如东汉末年蔡琰的《悲愤诗》:“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中“消息”已经普遍用来表示“音信”的意义,例子很多,我们仅举几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  相似文献   

17.
(括孤内前一数字是年份,中问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页数)发刊词··’…………·’··‘…………··‘…………··’··’·’…·‘……本刊编辑部(84·1·封二 > 哲 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张江明(吕’·二·70 >沦科学范畴的源泉和形成 — —《论持久战》中的辩证逻辑问题初探’…··’…………·’…章 沛(84·1·79》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及其有关的两个问题—……………·史贻速 吴 晖(84·1·85)从辩证逻辑看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85年沈有鼎先生在一次讲《墨经》的课程中指出:“‘攸,不可两不可也’,在‘不可’中间加‘两’字,‘不两可’是矛盾律,‘不两不可’是排中律.”并且认为:“《墨经》拿不常用的‘攸’用为逻辑术语,是说一对矛盾判断,过去把‘攸’完全改为‘彼’是没有脑子的.”沈先生还让我们把有的“彼”字改为“攸”.除了把“彼”改为“攸”,我们持相反意见外,其余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把“彼”都改为“攸”不一定合适的理由如下:一则张惠言据说校经,作“彼”.二则“攸”一般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如“君子有攸往”(《周易·坤卦》).或者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如“风雨攸除”(《诗经小雅·斯干》).或者作处所讲,如“为韩结相攸”(《诗经·大雅·韩奕》).也就是说,“攸”字多用于动词前面或放在主谓之间,不如“彼”灵活,指代性更广泛.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攸”的古汉语涵义“所”、“就”、“处所”与辩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彼”有“相对”的涵义,它可作指示代词,指代“那”与“此”相对,如“息壤在彼”(《战国策·秦策二》),又可指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而辩不能一人去辩,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的编年虽经前贤努力,多所发明,然仍有若干作品的编年存有疑问或异说。经考订,《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满江红》(汉水东流)俱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作于淳熙七年(1180)秋,《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作于嘉泰四年(1204),《满江红·中秋寄远》作于乾道八年或九年(1171或1172)中秋。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张耀民《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曰:“黄帝崩,葬桥队”《史记·孝武帝本纪第十二》曰:“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洋旅,然后封禅,乃送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家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死,今有家,何也?或对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