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孔、墨朴素的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和墨子分别是儒家和墨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历史观是相同的 ,都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春秋、战国时期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 ,孟子、韩非、吕不韦等人甚至把墨子看作当时和孔子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人物。谈起墨子的思想 ,人们往往只谈“兼爱”、“贤能”、“非攻”等主张 ,以及其思想所代表的阶级、阶层 ,而忽视了对其经济思想的研究。本文认为 ,考察墨子思想其内容贯穿着一条富民的基本线索 ,即其思想的核心是富民  相似文献   

3.
试论墨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墨子创立了与儒家学派对立的墨家学派。在文艺美学方面,他提出了以“非乐”为核心的、同儒家文艺审美观针锋相对的理论观点,使墨家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墨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派的创始人,他的德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学派有明显的歧异。本文从其德育观出发,围绕其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等方面对墨子的德育观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式微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利于今天德育活动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孟祥才墨翟和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是与儒家学派齐名的“显学”。他弟子众多,著述宏富,驰骋学林,蜚声列国。在孔子之后,意气昂扬,独领时代风骚。他的学说体系庞大,结构严整,内容丰富,义理深邃,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秦汉之际...  相似文献   

6.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约生在孔丘之后,孟轲之前,即春秋末战国初的时代。他是墨家学派的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与孔丘为首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同样著名,儒墨并称,瞥之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尊师》也说:“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研究他的思想的可靠史料是《墨子》这部著作。通观这部著作,其中贯串着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强乎耕稼树艺”,“强乎纺绩织红”,以“兴天下之利”。即是努力发展生产,关注百姓利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是广为人知的,但作为和鲁 班齐名的古代著名工匠和军事建筑家的墨子,则鲜为人知。墨子在小城防守方面的贡献,既 有理论又有实践,在中国军事史和中国建筑史上都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墨家与诸子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身与源流上看,以墨子为核心的墨家学派很可能是一个流亡的贵族集团。孔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礼与食孰重",即政治文明重要,还是物质文明重要;孟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君主的正业是什么",即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生产重要,还是使人民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重要;荀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是劳动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即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环节重要,还是分配生活资料的政治制度建设更重要;韩非子与墨子的不同在于"心系百姓,还是只关心最高统治者";老子与墨子的根本区别在于"非儒,还是反文明";庄子与墨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用主义,还是审美主义";杨朱与墨子的区别在于"腓无胈,胫无毛",还是"一毛不拔"。墨家学派是指导侠客进行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墨家与农家在中国农业文明结构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民扬善 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中国先秦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走向分裂并遭遇到了墨家、道家等学派的严重挑战。没有孟子的积极应战,很可能就没有后来成气候的儒家,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而发扬光大。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中国的儒家...  相似文献   

10.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大国兼并弱国,弱国竭力防御、攻击强国;在学术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政治理想是实行“义政”;最终目的是“兴利除害”。墨子的思想得时人拥戴,因而形成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既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政治结社,又是继孔子之后的民间私塾学校。社的领导人叫“巨子”,有墨子、腹(黄享)、禽滑厘等。社(校)纪律严密,弟子在外做官不行义就要撤回。弟子做官的俸禄要交一部分给社(校)开支。墨家学派的巨子、老师、弟子生活都很艰苦。他们穿则“布衣、草履、木履”;吃则“量腹而  相似文献   

11.
墨子的生卒时间在学术界历来有争议 ,应该搞清楚 ;墨儒两家的关系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依据《墨子》涉及到的有关事件以及与墨子有交往的人物年龄记载 ,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 4 68年 ,卒于公元前 3 87年。墨子一生 ,对儒家的礼乐、等级、宿命论等思想多有批判 ,体现了墨家的进步之处。但墨子对儒家的义利观、儒家思想对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以及孔子个人品质等方面的批判也有不公正之处 ,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曾与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平分天下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以后逐渐衰落,以致成为绝学。这不仅是墨家思想发展中的一大遗憾,也是中国科技和教育发展史上的悲哀。清末后期墨学研究的兴起,再次证明其思想体系的永久魅力。当今,人们重新关注并研究墨家思想,并从中发现了许多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教育思想。文章通过对墨子相关著作的研读,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家思想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讨论<墨子>中的孔子形象,不能离开墨者对孔子地位的理解.<墨子>对孔子有着认同,但更多的是批判.被认同的孔子形象体现的是孔子在当时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孔子;受批判的孔子体现墨者对孔子的敌意,是墨家主观世界中的孔子.更深层的探讨,要落实到墨者对孔子的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孔子在<墨者>中的形象.墨者将孔子视为权威的竞争者,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不同学派对权威地位的争夺.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百家之中,儒家和墨家以天为本,孔子和墨子都恪守天命论,不仅断言人命天定,而且都积极祭天。然而,孔子与墨子所讲的天及天命论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具体表现在上天不同的命定方式:孔子之天是先天的,墨子则是后天的;孔子之天是一次注定的,墨子则是数次注定的;孔子强调上天的随机,墨子注重上天的因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上天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二人对命的不同对待:孔子认为天命不可知而畏惧天命;墨子坚信天命可知而顺应天命。孔子和墨子的天命论对后世产生了不同影响:一坐待,一进取;一等差,一平等。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功效注定了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关于儒墨两家学说的关系,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两家“相近相用”以唐朝韩愈的议论“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为孔墨”为代表,后人因袭韩愈此种观点者甚多,至今仍有影响。另一种认为,墨家从儒家旁逸斜出,走上与儒学相异相对的道路,与孔子代表贵族士大夫阶层不同,墨子是代表小生产阶级的思想家。本文拟通过孔墨学说相对相异的比较,对“相用相近”的观点加以驳议。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治国安邦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对后世影响极深。孔子思想中的法律思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特别是经过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7.
在考辨"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公孙龙纳入了视野。总的说来,与对公孙龙思想的关注、挖掘和诠释相比,他显然对公孙龙的身份归属和传承谱系更感兴趣。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以身份归属为主,并在对公孙龙思想传承的梳理中使之拥有了名家、墨家、儒家以及孔子后学等多种身份。康有为给予公孙龙的各种身份之间不能自洽,不仅各种身份归属之间相互抵牾,而且引发了公孙龙与墨子、孔子关系的诸多矛盾。康有为对公孙龙的审视和评价隐藏着对先秦诸子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将以孔子与墨子关系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关系的矛盾认识推向了极致。有鉴于此,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并非只限于对公孙龙本人的认识,也并不只关乎公孙龙一人在近代的命运。解读康有为视界中的公孙龙,有助于领悟康有为的名家观、墨家观、儒家观和孔学观。  相似文献   

18.
《墨子》前七篇的作者,今人多倾向于它们是墨家后学所作。本文认为《墨子》前七篇基本为墨子自著,它就是学术史上向来没有落实的所谓"墨经"。这对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墨家学派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说是包含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学、军事、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从战国到秦汉年间,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思想主要贯穿于《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论述中,其中蕴涵着墨子改革社会政治、建立由"贤良之士"主政的"爱利百姓"之和谐社会理想。儒家和墨家一样,也是致力于"经世济民",但其治世的依据原则和践行  相似文献   

20.
墨子经济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家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与儒家同为当时最重要的两大学派。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尤其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墨家虽然已经衰微,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利益代表的墨家的一些主张,迄今仍然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本文主要介绍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在经济方面关于物质利益、发展生产、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增进人口和勤俭节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