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我国中部地区总体对外开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开放结构水平亦不如东部地区。这种对外开放区域非均衡的现状是由区位、历史、政策、体制等一般性和与开放客体相关的特殊性因素共同造成的。中部地区应以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迎接挑战,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营建良好的软、硬环境,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促进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东部地带影响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的正向效应微乎其微,负向效应则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今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这三大经济地带,应该实行“点线面”的对外开放战略,即西部实行“点开放”,中部实行“线开放”,东部实行“面开放”,它们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对外开放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5—2014年31个省(市)的样本数据研究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贸易开放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负相关,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积极因素;贸易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交互项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向因素;受教育程度、失业率、金融发展水平是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积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对比研究显示,东部地区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收入差距的扩大,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差距负相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升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能源安全的区域差异及与城市化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30个地区的能源安全区域差异,并测算了能源安全与城市化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高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能源安全与城市化的协调性排序依次为东北、东部、西部、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拓深,但各地区经济国际化的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对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东部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遥遥领先,中部西部差距微弱且西部地区的经济国际化进展要略快于中部地区;地区间经济国际化差距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依据我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青海除外)1985~2005年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全国总体、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以及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当期资本形成都有正效应,但这种正效应呈现出在中部地区最弱、西部最为明显、东部次之的地区差异,且滞后1期特别是滞后2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当期的资本形成有负效应,其中对中部地区资本形成的负效应次于西部地区但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应该通过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资多进入我国中部地区,从而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各地区资本形成的地区差异,并进而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借鉴Copeland-Taylor基本模型,构建起服务业开放影响地区环境污染水平的理论模型,并将服务业的污染排放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同时结合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服务业开放与地区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服务业开放不仅能够降低本地区环境污染水平,也通过空间溢出机制显著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分地区来看,服务业开放对于地区环境污染水平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中部地区和服务业开放引领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西部地区和服务业开放滞后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中国应全面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大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8.
1979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上,执行了“倾斜”战略.从最早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扩展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漳泉厦三角地区的沿海开放区.数年来,这些地区的改革开放对促进本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开放的范围却限于东南沿海地带,就是稍后决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海南和上海的浦东以及相继建立的“保税区”也限于国家经济发展向东倾斜的战略.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国家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改变过去“倾斜”经济政策,全国形成“梯度开放”格局,即一个以横跨东部11省的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和中西部陆疆对外开放带已初步形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俄罗斯、蒙古、东欧诸国为对象的北部开放区,以巴基斯坦、西亚诸国为对象  相似文献   

9.
构造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运用1988年至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促进了省区经济增长,中国省区存在MAR外部性.中国省区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为负数.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地区差异,中部地区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超过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逐步转变为以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为推动力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我国2013—2020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通过替换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以及考虑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共同富裕程度。第三,数字经济各分指标均显著促进了共同富裕,既促进了富裕度又促进了共享度。第四,数字经济促进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经济促进了高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和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共同富裕,高经济发展水平下更为显著。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部崛起的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部崛起防止“中部塌陷”,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既要充分认识中部地区的优势条件、战略机遇等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又要加快工业化,构建中部城市群经济增长带,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网络布局的梯度基本一致,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和西部递减.同时,东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问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表现出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需求、政府政策等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2016年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对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中、西呈现出依次递减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也较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大,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内部地区差异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视窗分析的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EA视窗分析(DEA Window Analysis)方法对我国31省市2003年至2009年高校科研活动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市高校研究期间科研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且未能随时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省市效率在同一视窗内差异较大,而同一省市在不同视窗内差异较小.进一步分地区分析发现,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部和西部的效率值相等且均低于中部地区,表明科研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各地区应制定适宜的激励政策,重视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努力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水平,促进各地区高校科研效率均衡有序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选取泰尔系数作为衡量中东部地区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计算了1978-2009年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数据,并通过折线图,呈现了改革开放32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其次,为研究中东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本文选择了财政分权制度,市场化进程,对外开放程度这三项政策变量作为经济指标与中东部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针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重点提出了三项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和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区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是一个超国界的世界性现象。全球南北发展差距极大,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也很大。宁夏回族自治区既有与东部以至中部地区发展差距,又有引黄灌区与南部山区之间的明显差距。实际上,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应。由于各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开发时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R统计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作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同时也发现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动因来自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使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西部高等教育投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计算1995-2011年我国省际碳生产率,分析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东部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前西部碳生产率高于中部,之后中部反超西部。另外,提高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中,技术进步对我国碳生产率起到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对外开放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不同程度的负效应。要提高我国碳生产率,缩小区域间差距,各省市应根据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本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碳生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碳生产率的差距;利用技术引进与研发综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走一条城乡协调、工农互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此,在分析中部地区城镇化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镇化三种典型模式和国内城镇化的三种主要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若干制度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型绿色流通是提升流通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手段,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流通体系需要对流通业的真实运行效率进行客观评估。基于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指标纳入模型,在剔除了环境噪声和随机干扰后,利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了我国流通业效率的真实水平,并基于此探讨了我国流通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效率总体水平较低,规模无效是导致流通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各环境变量对流通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地区开放程度与流通业效率正相关;城市化水平、教育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度与流通效率负相关。考察期内,流通业综合技术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流通效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