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秀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459-461
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法律歧视同居当事人,在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上,给予同居当事人的待遇大大低于合法婚姻当事人,这是不符合世界各国对婚姻家庭的各种结合方式给予一体保护的发展趋势的。对不以夫妻名义相称的同居,应给予同居当事人间的财产关系和婚姻配偶间的财产关系相同待遇。对以夫妻名义相称的同居即事实婚,在财产关系上应享有正式婚姻配偶的待遇;在人身关系上有条件地承认其为婚姻关系,给予和正式婚姻相同的对待,双方互相享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郭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740-744
同居作为男女两性间的一种生活共同体,已逐渐在生活中出现并得到人们的认可,这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态度。对于这种态度,作为自治法的民法不应该加以禁止,而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调整和引导,视同居关系为法定婚姻关系以外的一种男女生活体;同时,设置非婚财产制,作为夫妻财产制的补充,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争议。社会多元的价值观日益形成,对于婚前同居的规范环境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社会上都宽松了许多,人们都倾向于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行事,婚前同居早已不是新闻,越来越多的此类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未婚同居问题有社会、高等学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对大学生加强健康性教育,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对待已发生的大学生同居问题宜“疏”不宜“堵”;尽早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行政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4.
王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5-108
由于登记婚姻制的强制性,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是两个存在交集的概念,两者的法律后果部分重叠。非婚同居有别于婚姻,不能直接适用有关婚姻的规定,但又要给予适当的法律保护使得其合理的诉求不至于被法院拒绝。有些关系则可以类推适用婚姻关系的规定如家庭暴力、姓名权、人身自由权等,应适当限制非婚同居者之间的权利,以维护婚姻正常的家庭职能。 相似文献
5.
黄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2):55-57
夫妻间的同居义务是夫妻其他权利与义务的基础。国外有相关的立法规定。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此问题的规定还是半遮半露。笔者建议对夫妻间的同居义务作出积极的立法规定 ,并对不履行同居义务的抗辩事由以及无故不履行同居义务的相应救济措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7.
英国家庭法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承认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应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1):33-39
非婚同居对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产生了冲击.尽管英国社会在法律是否应该介入、如何介入非婚同居关系等问题上发生过激烈的争论,非婚同居关系还是逐步得到了家庭法的承认和保护.英国现有法律对非婚同居关系的承认和保护是有限的、不全面的,立法机关正在酝酿对这方面的法律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马特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1):22-26
配偶间的同居义务是配偶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于是否确认夫妻间的同居义务,同居义务是否将导致婚内强奸的泛滥,一直困扰着理论和实务界。本文以同居义务的性质和行使的分析为基础,从同居义务的法律效力着眼,探讨了其对夫妻间侵权行为的阻却违法性效力,以及违法同居义务的法律后果等问题,指出了配偶间同居义务的特殊性,并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就同居义务与性自由进行价值权衡,从而论证了配偶将同居义务的特殊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非婚同居这种新型两性结合方式在我国的普遍蔓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与此相关法律制度,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纠纷及法律纠纷,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对非婚同居的法制性进行必要性研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何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57-62
涉外同居关系,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外国或外法域的实体法或司法判例非常正视这一客观存在,并通过立法或司法判例有限制地保护该特殊身分关系。我国大陆婚姻家庭立法却回避这一现实问题。实际上,涉外同居关系并未违背强制性或禁止性法律规范及公共秩序保留原则,而且正视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法价值。中国大陆涉外同居关系适用法律问题,有适宜的国际法律环境,可以在国际私法现行规则下,采用适宜的"间接适用的法"与"直接适用的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同居是目前高校管理的一个难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法理和宪法上分析了大学生同居的法律性质,论证了对大学生同居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法律依据,为高校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Nicole Hiekel Aart C. Liefbroer Anne-Rigt Poortman 《Revue europeenne de demographie》2014,30(4):391-41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versity in the meanings attached to cohabitation across Europe. Utilizing a sample of 9,113 cohabiters between ages 18 and 79 from 10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Generations and Gender Surveys, we develop a typology of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habitation and study their prevalence across and within countries. Based on answers to questions about marriage intentions, marriage attitudes and feelings of economic deprivation, six types of cohabiters are distinguished. Cohabiters in some of these types mainly view cohabitation as a stage in the marriage process (i.e. a prelude to marriage, a trial marriage, cohabitation for economic reasons, intend to marry, despite an unfavourable attitude towards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whereas other cohabiters mainly view it as 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i.e. refusal of marriage, marriage is irrelevant). Results suggest that cohabiters constitute a heterogeneous group. For many, marriage is important and cohabitation serves as a period preceding marriage. Cohabita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is more prevalent in Western and Northern Europe, where cohabitation rates are high. The group of cohabiters who intend to marry despite an unfavourable attitude towards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is particularly larg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where cohabitation is less widespread. 相似文献
13.
冯德淦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20-24
婚外同居赠与案件就赠与合同的效力及财产的返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必须综合运用公序良俗原则、无权处分制度、不法给付制度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制度,在区分动机认定赠与合同效力的基础上,对赠与财产的属性予以区分对待,具体分析赠与财产的返还,合理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通过制度间的合理协调,完善婚外同居赠与案件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14.
魏绪巧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80-82
相对于完整详尽的婚姻法体系对合法婚姻关系的规制,未婚同居这一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法律却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在这样一个未婚同居现象愈演愈烈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因未婚同居而导致的纠纷案件浮出水面,随着这种同居趋势即使在高校校园也迅速恣意蔓延的事态,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深受其害而不得救济的情况下,弱势群体的高校女生,应当利用书面的约定和协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提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丽恒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18-20
在综合了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和组成成分的新界定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如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文化变量的分析,提出了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一些措施与方法:培养积极情绪;正向思维的训练;做出积极归因,拥有乐观精神;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6.
何东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56-59
透过我国法律对同居义务规定的演进,我们找到了我国《婚姻法》至今未加以规定同居义务的部分缘由。世界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同居义务加以确认的立法现状,促使我们对同居义务规定与否的利弊进行再思考。我们应该在婚姻法的条文中明确规定夫妻互负同居之义务、同居义务豁免之理由及违反同居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蒋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3):80-89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分析研究非正规金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在非正规金融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借入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其中消费、健康的途径存在中介作用,而创业的途径没有发挥中介作用;非正规借出对主观幸福感也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收入的途径存在中介作用;社会资本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对非正规金融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通过采取措施强化以上影响机制的积极作用,削弱其消极作用,可以缓解非正规金融活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损失。 相似文献
18.
韩俊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6):38-42
本文在比较了《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与A Society without Fathers or Husbands:The Na of China两书中关于纳人共居的事实材料及结论之后,认为前者在先入为见的进化论支配下,影响了对纳人事实的判断和推论;后者在深描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对亲属制度的研究作出根本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钱叶卫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34-38
对非婚同居性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从女性当事人角度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男方以恋爱结婚为由欺骗女方同居的,即女方受蒙蔽同居的;另一种是女方知晓对方感情、身体状况和同居目的而自愿同居的,即双方完全自愿同居的。对前者,男方应对女方损害赔偿结果承担侵权责任;对后者,男方应分担相应的性行为损害后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