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宗白华的"艺境"论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他的诗集<流云>的意象分析,则可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艺境"的理解,并进而把握"艺境"的本体论涵义在心灵"世界"化和世界"心灵"化的双向契合中,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最终通向音乐的灵境.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是五四时期著名诗人之一,是小诗体哲理诗作者中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美学家。人们从他的新诗集《流云》,可以看出五四时期的白话新诗人,固然有从两千年之久的光耀万丈的旧体诗词中吸取营养的重任,同时也有避免无意中步旧体诗后尘的殷鉴;从他的新诗理论批评文字,窥见一个行进在新诗坛前列的美学家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诗心千古见流云──从《流云》小诗看宗白华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先生的《流云》小诗作为创作实践的产物,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审美追求、审美理想。本文就此从宗氏对两种文明的思索和探求、《流云》创构出的两种类型的意境、艺术创作的人格基础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继王国维之后,“意境”成为中国现代学人统观中国古典艺术特质的一个代表范畴。宗白华以其融会中西文化的诗性气质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全新的人文内涵。在使之具有现代性与世界性的同时,他也为这个经典范畴成为中国艺术特质的代言者,找到了最终的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审美静照是艺境创构的起点.中国人的静照方式是"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诗人画家的观照法,也是哲人的观照法.宗白华从"道"的运行中为这一方法求得文化原型,并从哲学上论证了:中西观照法的差异,源于宇宙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散步式美学风格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然而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的内涵与意蕴上面,却极少探索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本文结合宗白华的生活态度,从切入角度、内容特征、表述方式等方面分析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认为宗白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取一种唯美的态度,而且自觉地将这一态度融入了美学研究之中。这种以艺术为现实生命的内容,又以生命体验解读艺术真谛的研究方式,形成了宗白华独特的散步式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我与著名经济学家、统汁学家李成瑞先生素未谋面。起初仅仅是从有关资料中得知,李老1921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县,华北联合大学毕业,1937年冬参加敌后抗战,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新闻、财政等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从事财经与统计工作,历任李先念同志秘书、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国统计学会会长、国际统计学会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顾问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对庄子的钟情使其"生命"美学染上了庄子底色,生命之"动"的现代理念与庄子艺术精神的融合使得庄子美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祈向,突出表现在:1.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表现着生命之"动"--气韵生动,而其基本境界却是静的,这种"静"主要得益于庄子开拓的精神境界;2.中国艺术的空白乃生命流动之处,其渊源也是老庄、特别是庄子的宇宙观,庄子的"心游"更是中国艺术空白的生命源泉.宗白华对庄子的美学阐释别具一格,在庄子美学的现代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以其深厚的西学理性沉潜于传统艺术的遗产宝库中,发掘整理出其中恒久不灭的精髓,并通过与西方诗画艺术的比较为我们提示了理解我国传统诗画艺术独特气质及价值的途径。即中国古代诗画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乃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独特产物。随着古代社会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已不可挽回地逐渐消逝,而它所遗留的遗产却是中国现代艺术及其精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史上,宗白华比较诗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以融会贯通、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整合研究等诸多特点,标示了现代比较诗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对当下比较诗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绘画作品的意境是形与神的结合,物象为形,意境为神;只有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深刻的内涵,作品才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意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在西方文化与美学体系中,也不存在“意境”这一术语符号。但经过研究,我们却可以发现,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着相同的审美体验;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存在着与意境相通的美学范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说,意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离骚》达到“化境”: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者水乳交融,最能传达屈原的具体验;《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并非简单的象征,“香草美人”和其它意象构成意境,传达出正在出演悲剧的大志士的真体验;《离骚》役使神祗灵物的幻想,并非由“浪漫主义手法”炮制,而正是屈原真体验的本身。  相似文献   

15.
以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为例,对意境理论的现代阐释做还原性的描述,以呈现意境在20世纪之主脉及其踪迹。意境能够引起当代国人的共鸣,一方面由于上述王国维、宗白华和李泽厚对意境的理论塑造,另一方面更由于现代人的文化身份之焦虑需要意境来化解。在新时期的文学领域,意境则受到来自文学现象的新变的疑问,意境的普遍化与其局限性之间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兴象依附于上古诗者的认知方式而存在 ,并随认知方式的演变而演变。认知思想的终结即是艺术形式的终结。意象、意境是中国上古认知的伟大成果 ,也是整个古代诗形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论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州园林为我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便是意境美。苏州园林意境美的产生有三种方式:一是富有浓厚的文化意味的匾额对联;二是园中植物的人格象征意义;三是空间布局的收放、虚实。这三种方法相互结合,共同创造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