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台湾社会的转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的台湾属典型的移民社会。到了晚清,在台湾移民的后裔逐渐取代新移民成为居民中的大多数;居民中祖籍分类意识趋于淡薄,超祖籍的祭祀圈和血缘宗族普遍出现,居民对现居地认同感增强;地方文教的普及和科举的兴盛造就了一个士绅阶层;中华文化及传统道德观念已在台湾扎根。台湾由移民社会转变为定居社会。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四川和台湾移民政策之比较刘正刚清代移民在我国人口迁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清代也是汉族人口向边疆地区的大扩散时期。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国内形势基本趋于稳定,史称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为“丁男不知兵革之患,亭障从无烽隧之警”①的太平盛世。在这...  相似文献   

3.
冒籍是清代科举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顺天府冒籍现象较为突出。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科举的繁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京畿地区出现了大批流寓人口,他们通过寄籍顺天,参加科举考试,猎取科举名额,给京畿科举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清代统治者通过稽查户籍、设立廪保、强化惩戒、严格审音等手段,严防科举过程中的冒籍现象,从而为广大士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科举环境,有利于科举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台湾也是一个移民社会.在早期移民中,客家人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族群,不仅对台湾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清代台湾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影响的重要性,并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清代台湾寺庙具有不同于内陆的特殊的社会功用,即移民的自治中心、官府发布示谕的场所、戍台士兵的公馆。随着台湾社会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变,寺庙功用的特殊性也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曹谨调任台湾后,对台基层的治理井井有条。在任期间,他修筑"曹公圳",建炮台,抗英夷,平息械斗,他的一系列执政措施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维护当地治安、文教开化、推动农业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以曹谨为代表的大陆官员对台湾的治理不仅反映出台湾基层社会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更展现了台湾与大陆中华一家亲的历史事实及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7.
演戏是传统社会民间主要娱乐方式。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演戏,不仅是为了耳目之乐,而且承担了广泛的社会功能。演戏成为人神沟通及密切各移民群体内部关系的工具,在台湾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演戏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义冢不仅体现了清代台湾的传统中国色彩,且可以作为今人探讨台湾社会特质的凭借.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侵垦与盗墓、勒索等方面.针对义冢的破坏,官方制定相关法规、坚持“息讼“原则、采用示禁的方法,民间则自行发展出一套约定俗成的处罚措施.然而,围绕义冢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并非台湾所独有,这体现出清代台湾与大陆(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较多的相似性.这些社会问题既反映出台湾作为边疆社会的色彩,也印证了其作为移民社会的移植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国科举走到了鼎盛阶段,西北的科举水平达到了它的较高阶段,地处西北近边的庆阳府一度走在前列,而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各级官学教育为科举育才的基本支柱,建立了制度完备的府州县儒学教育体系;庆阳距西安较近,具有地缘优势,并且大部分州县文化基础较深厚,交通较方便;外来移民,主要是庆阳卫军籍移民为当地科举发达提供了新鲜血液。庆阳科举显示了不同于西北其他府州的发展特征,出现了较多祖孙、父子同为进士的现象,科举呈现家族化趋向。  相似文献   

10.
清朝统治者为了推行教化、巩固疆域,把少数民族纳入到科举考试行列中,但是居于东南地区汉民腹地的畲民却是经过积极主动争取才获得参与科举考试的权益。较晚定居于东南地区的畲民在对抗当地士人阻考时,多采取呈诉官府、强调族群性以与清朝统治者特殊的族群背景相关照,借助地方官员支持以争取科举权的策略。地方官员为了解决民族纠纷,更好地管理地方社会,强调了“版图之内”的多民族国家认同,促使畲民更好地从制度、文化等多方面融入整个国家体系和地域社会。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各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与国家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