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干旱是甘肃省最常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十年九旱”之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我省干旱灾害更加频繁,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成灾之重为历史所罕见。据统计,1950年~1989年期间,我省农田年平均受旱面积8326万亩,占农田受灾面积的552%;进入90年代以来,旱灾大有增长趋势,1990年~1996年,年平均受旱面积为1357万亩,占受灾面积的584%。干旱不仅给我省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危害,而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干旱气候的特点和区域划分甘肃地处中纬度大陆腹地,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地区占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水灾、雪灾、震灾等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像不断发生的矿难所表明的: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中,往往存在人为的原因.人类没有力量完全消除自然灾害,但人类完全有能力控制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完全应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前后存在的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从造成灾害损失的人为原因出发,分析涉灾犯罪的具体类型,阐释追究涉灾犯罪的刑事责任时应当把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复杂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生态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据统计,20世纪已发生的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中,有一半发生在我国。在过去22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了1600多次大小水灾,1300多次大旱灾。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待自然灾害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现代文学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揭示了人们对待自然的三种心态,即:屈服于自然,听天由命;顽强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设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正视自然的力量,希望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人们面对灾害时心境的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球本身运动规律的作用,世界进入了灾害多发期,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众多国家都遭受了惨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因此,如何将重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重大自然灾害基金在减灾、救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重大灾害保险基金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本文在分析国外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基金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秦凯 《天府新论》2009,(2):59-62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研究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辽代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水灾,包括洪灾、涝灾、雹灾、雪灾等;二是地震灾害;三是旱灾;四是虫灾。 (一)辽代的水灾类灾害。水灾类诸灾在辽代发生最为频繁,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辽代的洪灾居水灾类灾害之首,史书中多有记述。如,辽太宗会同九年(946年),“秋,苦雨,川泽涨溢,自瓦桥已北,水势无限”,洪水漫淹了大量的田园庄舍。“瓦桥”,即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当时为辽与后晋的边界。“瓦桥”以北,泛指辽的南京地区,即今京、津与河北中、北部地区。辽穆宗应历二年(952年)十月,“辽瀛(今河北河间县),莫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虽然人们在许多学科领域对灾害进行了研究,但把灾害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的却不多。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灾害经济学”的问题,我们国内也有些同志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熟悉和了解这一学科的人还不多。1986年上海出了一本《外国经济与管理》的书,其中附有《当代经济科学名词集锦》,列有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等143门经济学科,却没有“灾害经济学”这个名词。在科学的殿堂里,这门刚兴起的学科目前虽然尚未占有自己的位置,但由于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如唐山大地震、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因而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我们常说,云南省的基本特点是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三千二百万人口,少数民族有一千零三十二万。三十九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山区占百分之九十四。少数民族中有七百多万人住在山区,国境线四千多公里,边境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少数民族。这些数字至少说明我省山区、边疆、民族几乎形成“三位一体”,民族问题在我省从来就是一个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云南办任何事情都很难离开民族。为说明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亦饱受自然灾害困扰。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旱灾、洪涝、冰雹、大风、冰雪冻害等为西南民族地区排位前列的主要灾害类型,并且历史时期其发生频次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各主要灾种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区市广泛分布,其中云南为灾害最重区域,而贵州相对最轻。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并没有扭转灾害愈演愈烈的演变趋势,是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必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云南山区、半山区广泛种植,促进了清代云南的山区开发及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云南生态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变迁,半山区、山区的植被因之减少,地表土壤的附着力和凝聚力大大降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田亩荒废,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其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咸丰六年江南大旱与社会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贤亮 《社会科学》2006,(7):162-170
历史上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患,但旱灾的发生也很频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咸丰六年江南特大旱灾为中心,对地方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作了初步的清理,并发现: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在清代有一个显著的转折,即咸丰朝前后政府救济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因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而有很大的差异。自咸丰朝开始,民生的救赈已基本转移到地方政府身上,而以绅商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力量在其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地方秩序稳定已成了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灾害与人类社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灾害与人类社会●段华明1我们过去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多注重理想,少涉及灾害。然而理想总是遥远的,灾害却是现实的。迄今为止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难免遭受灾害的威胁。自然灾害不能制止,也无法消除,只能减轻、减少。如今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备受灾害劫掠的世界,现代每...  相似文献   

14.
冰雹灾害是重要的自然灾害种类。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清实录》和各种地方志的记载,力图全面梳理清代自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宣统逊位为止时间段内的冰雹灾害。在以州县为单位的统计数据中,清代的冰雹发生次数已经超过6000次;从分布朝年来看,以顺治、道光和光绪朝为多,乾隆至道光时期平稳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与气候学者关于明清小冰川期的判断吻合;从统计区域来看,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西藏、云南,东至台湾,涉及了全国所有的省区;从分布时段来看,包括了所有的年份和月份,可谓"无年无月无处无雹"。  相似文献   

15.
灾害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热点。但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灾害研究都是关于灾害自然属性与运动规律的研究,缺乏灾害社会属性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本文将首次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从灾害的社会属性、成因、后果、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等多个方面研究灾害与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灾害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因及社会后果虽然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灾害的劫难,但由于缺乏对灾害本身的研究,对于什么是灾害一直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人们常常把“自然灾害”等同于“灾害”,认为两者的含义完全一致,在概念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16.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多年里,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有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35所,其中广播电视大学1所,管理干部学院1所,教育学院6所,职工大学13所,普通高校举办的函夜大14所。还有相当数量的社会力量办学点,有8所高校,24个专业主考成人高等自学考试,17所普通高校和13所成人高校承办成人高等《专业证书》培训教育。十多年来,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开设了几十个专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缓解了由于“文革”动乱造成的人才奇缺和建设急需的突出矛盾,满足了广大从业人员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艰辛的创业,我省已建立起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办学基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办学经验日益丰富,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说,没有云南成人高等教育,就没有云南近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云南成人高等教育也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当前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诸如:①宏观调控不力,致使相当一段时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盲目发展,数量、规模、速度失控,管理跟不上,出现不同环节、不同程  相似文献   

17.
姜孜颖 《中文信息》2013,(8):149-149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日渐频繁,从2004年印尼海啸开始,全球进入了地震灾害的活跃期,每年都会有国家遭受地震的重创。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9.0级大地震,震后引发的海啸灾害,不仅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同时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次地震海啸灾害中,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紧急广播体系的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18.
雷电灾害是肆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球大气中每年约有10亿次雷暴,全球任何时刻都有大约2000个地点遇上雷暴,平均每天发生800万次闪电,其速度快、能量大、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惊人,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雷电灾害每年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多亿美元以上。尽管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早在200多年前就创造发明了避雷针,但大量的实践却证明,避雷针的引雷防雷技术不够完善,有效保护范围、绕击、反击、感应雷、接触、跨步电压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随着高层建筑物的拔地而起,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  相似文献   

19.
董传岭 《理论界》2012,(8):84-86
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水、旱、雹、风、虫、霜、疫等自然灾害频仍严重,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水利失修、森林破坏,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萎缩,尽管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救荒措施,但无法根本改变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天灾肆虐的局面。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经济、人口、信仰、社会等造成重大影响,无情地摇撼着行将倾垮的晚清王朝,促推革命高潮到来。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西北地区灾害发生更为频繁。但这一时期史册不全,史官制度建设不完善,影响到相关的灾荒史料不甚充分,灾荒资料分布比较零散,大多是零星分布于《诗经》、《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虽然言简意赅,但也不失为研究先秦时期灾荒问题的重要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