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合二而一”思想。认为杨献珍针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通过对中国古代先秦关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表达方式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探索,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合二而一”这一科学辩证法理论命题,并且在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合二而一”思想的比较研究与深入阐发中,赋予了“合二而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杰出典范,在中国哲学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全面系统地对杨献珍"合二而一"哲学思想提出的语境、语意、思想内涵、命题的现实指向及对民族哲思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合二而一"是杨献珍用中国语言、民族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通俗表达方法,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思想民族化的一种理论创新.它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作为科学方法论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正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蓬勃发展,国内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深入,取得伟大胜利,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非常强调向人民宣传“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时候,杨献珍等同志却大讲“合二而一”,同党唱对台戏。黎明同志也说什么“‘一分为二’讲的太多了”,“‘合二为一’讲的太少了”;艾恒武、林青山同志则说:“‘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杨献珍同志认为“合二而一”就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哲学思想,指出杨献珍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以哲学基本问题为纲,坚持唯物论,坚定地维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纲,坚持辩证法,阐发了"合二而一"思想,突出强调矛盾同一性范畴;坚持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提出了"用辩证法做经济工作"的思想;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提出"综合经济基础论",反对"单一经济基础论"等方面。他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形而上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和哲学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表现出求真务实、批判战斗、敢于创新、坚持真理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5.
杨献珍“合二而一”哲学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具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合二而一”强调了事物内在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对立面的统一,它所体现的和谐思维和普遍联系的分析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东西均》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矛盾思想。他的“尽天地古今皆二”、“合二而一”、“交、轮、几”等光辉命题,充满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向近代实证辩证法转型的过渡形态,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许多同志已经作了正确的批评,指出它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阶级调和论的哲学基础。但是,也有的同志不同意这些批评,反而极力为“合二而一”论作辩护,企图认证“合二而一”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不是矛盾调和论,而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征之一”;并且说对“合二而一”也可以“作辩证法的理解”,而在这种理解下,“合二而一”就可以和“一分为二”一起,“共同构成对立统一规律”。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在辩证法词句的掩盖下,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史上 ,关于矛盾即对立面统一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极其丰富。但把“矛盾”作为一个概念明确使用 ,首推先秦思想家韩非。唐朝思想家刘禹锡突破了韩非形式逻辑意义的“矛盾”观念 ,第一次表述了“倚伏之矛盾”概念。在此基础上 ,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以直观形式第一次正面肯定了辩证的“矛盾”概念 ,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光辉思想 ,全面阐述了矛盾的辩证法 ,形成了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古代较为完备的矛盾学说 ,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认为,哲学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哲学史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历史是第一性的,它决定逻辑与意识的发展.列宁指出:"要继承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事业,就应该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4页)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观点去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才能推动人们不断和深入地认识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以往的哲学史观时,高度地肯定了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差异就是矛盾”问题的提出 一九六四年,在理论恶棍康生的亲手策划下,对杨献珍同志和一大批所谓“合二而一”论者围剿时,搜肠刮肚地把“会二而一”和德波林的哲学观点拉扯在一起进行鞭挞。这样以来,就把一大批被批判者统统打成布哈林主义者和德波林的修正主义者。粉碎“四人帮”后,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对作恶多端的康生一手制造的文字狱,早已深恶痛绝。但他所投下的阴影,并没有完全消失。一直到一九七九年第八期《哲学研究》上发表的薛真同志的题为《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一文中,仍然把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与德波林的哲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哲学界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三者之间的互动.本文首先对现代性作了新的理解,分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与反思现代性,指出它们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建立理性现代性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其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建立理性现代性中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互动空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40年代,张岱年、杨荣国、赵纪彬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研究中国哲学史,发掘中国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传统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诠释,开拓了明清之际及鸦片战争后等中国哲学研究新领域。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究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自觉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契合点,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应当在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理论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效应。转换非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和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立场,是客观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前提和基础。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关系是我们客观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思逻辑的关键,强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易大传》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朴素辩证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发展了阴阳概念,使之上升为表述事物对立同一关系普遍原理的哲学范畴;研究了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着重揭示了对立双方的交感、和谐是生命流程之创造、发展的根据;赋予辩证发展观以价值意义,并提炼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健行”精神,从而对于人生意义具有重大影响。这就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方法的理论基础,使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 2 0世纪的近半个世纪中 ,李达通过自己的再阐释再创造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特色的性格。他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 ,所主张的以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来探寻中国出路的致思趋向 ,所凸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继承人类认识史积极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在 2 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必将仍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启示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世纪中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6.
理论的创新发展问题就是语境置换条件下理论的自觉呈现问题。只有在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对话中,在事实世界、意义世界与逻辑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在历史与现实、价值与真理、理想与实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得以自觉呈现,也才能在自觉构建的"张力网"中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重点阐释了中国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 ,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 ,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观点看,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有三大历史性贡献,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系统发展观和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的矛盾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中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这些哲学智慧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拓创新中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利用事物、虚实等辩证概念及"一体二元"辩证本体论模式等具有核心价值的中国哲学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及本体论等进行开拓创新,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的转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