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有"与谓词的组合,如"有增加、有区别、有调查、有担心、有来往、有纠缠、有吃"等.考察了进入"有+VP"组合的"VP"的语义类,阐述了"有+VP"的句法语义特点,分析了"有"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化,并且指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有"的释义需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从两方面解析《诗经》中"有"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解析"有 名词"中,"有"具有以下四种意义和用法:一,"有""无"相对,为动词;二,与表抽象意义的名词组合,构成相对稳定的词组;三,表语助词;四,"有"字用法的个例及其固定结构。其次在"有 形容词"中,提出对传统的"重言"、"X然"、"……貌"训释的质疑,将"有 形容词"中的"有"解作表程度的副词。  相似文献   

3.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4.
"当常""现常""本有""始有"是地论学派佛性论的重要观念。本文深入剖析《金刚仙论》,指出"当常""现常"是修道解脱论意义上佛性的隐显,凡夫为"当见"佛性,初地菩萨以上为"现见"佛性。同时,《金刚仙论》依"本有"和"始有"区分法身与报身、应身,"本有"是体,"始有"是用,体用之间是含藏关系。因此,依时间序列而言,凡夫的"当常"佛性为"本有",初地菩萨以上的"现常"佛性为"始有",这与后代学者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NP1有NP2”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安红 《东方论坛》2004,(4):114-116
动词"有"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意义:一表领属,一表存在.不同意义的"有"对句式"NP1有NP2"中的NP1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要求.NP1大致有六种形式,对"有"的选择形成一个连续统,从而确定"NP1有NP2"句式的归属:存在句或者领属句.  相似文献   

6.
日语复合句中有大量的有属文,有属文的组织结构中必须有形式名词.常用的形式名词有"こと"、"の"、"もの"3种.本文通过对大量例句的分析,论述了各种类型的有属文与形式名词"こと"、"の"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8.
关于<左传>所记"士有隶子弟"一事,前人的认识值得商榷.首先,<左传>所记"士有隶子弟"属于"士有朋友"的范畴,应该是指"士"在自身家族成员之外有被隶如子弟的僚佐;其次,不但"士有隶子弟",即便天子、诸侯及卿大夫也有"隶子弟",只不过形式上与"士有隶子弟"有所区别;再次,"委质"与"策死"乃是形成"士有隶子弟"这一人际关系的两种不同方式;最后,"士有隶子弟"可能包含隶如子与隶如弟两种隶属关系,这两种关系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祖堂集》中"有"起首的"有NP+VP"句出现频率较高。"有NP+VP"句来源于上古汉语,在汉译佛经中,出现了句首"有"引导的被动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NP+VP"句式结构渐趋复杂。从篇章角度来看,句首"有"引进新实体,是潜在的话题标记,其作用是引出话题,组成话题链,展开篇章。  相似文献   

10.
受事"有"字句中的"有"已经有明显的虚化倾向,在功能范畴假设和协约操作理论的基础上,将受事"有"字句中的"有"分析为表示存在的功能范畴,它扩展论元结构完整的动词短语,以及由此可以解释一些相关的句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信仰世界中存在着对"小儿"观念的崇拜。历史上有项橐和孔融小儿人物故事,也有"神童"和"小儿曹"事迹记载,以及众多真实的小儿形象。民间信仰中有传说中的"小儿鬼"、"鬼婴"、"鬾"以及精怪信仰,还有与小儿密切相关的"收惊"和小儿谶言。除此之外,宗教中有帝释天和散财童子等小儿形象,医学上有小儿病和小儿医。总的来看,"小儿"之说有褒义的赞美,也有贬义的詈言和讽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为我们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正面的君子,也有反面的"小人"。元杂剧中的公案剧和爱情婚姻剧中的"小人"形象众多,贪官污吏,权势豪绅,地痞无赖,毒妇等等"小人"层出不穷,有贪财的、有贪色的、有贪权的,产生在元代社会大环境中的这些"小人"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涉及"有"的研究主要有存现句研究、"有"字句研究、"有+VP"格式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重点为"有"字句的历时演变和"有"的词义及语法属性,研究范围则基本限于传世文献。在两周金文中,"有"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共约102例,句法形式上全部带宾语,除了一般所见的体词性宾语外(50例),谓词性宾语(52例)比例之高是其明显特征。"有+VP"有"有+V、有+状语.V、有+V.宾语、有+V.补语、有+VP1+VP2、有+V1和V2"六种具体形式,表现出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特点。而在体词性宾语中,抽象名词宾语超过其他各类宾语的总和,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杨合鸣题为《略论〈诗经〉'有…其…'式》一文曾载《中国语文》82年第1期上.为叙述方便,姑且将这种句式写作"有A其B"式.本文的主要论点是:1.凡属"有A其B"式,其"A"当为形容词,其"B"当为名词,似无例外;2."有A其B"式即等于"AA其B"和"其BAA"式.这三种句式有一共同特点,即句中之"A"和"AA"均为形容词,"B"均为名词,似亦无例外;3."有A其B"式中的"其"为指示代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它的"”之意,用作"B"的定语;4."有A其B"、"AA其B"式中的"有A"、"AA"为倒置谓语.以上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平"有满、全义,字典词典及专家词书均未及之.经查检,唐宋诗文中所见之"平"字,当训为"满"或"全"者,比比皆是."平"之所以有满、全义,盖由"平"有齐、等义引申而来."平"有满、全义,据是而可知日文字母"平假名"得名之由.唐代有"半字"、"满字"之称,"片假名"为"半字","平假名"即为"满字".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史书中,"拔迹"有"起家,出身"、"起行,登程"、"兴起,崛起"等义,"保合"有"保守,保持"、"安定和谐,安集"之义,"锐"有"坚定,坚决"、"专一,专心"之义,均不为当代大型字典、词典所收录。史书所见辞书漏收词语之普查、考释工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有以"一直以来都是古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有以+动"这一结构的认识至今仍存有分歧.以<淮南子>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有以"式作穷尽式分析,着重对"有以+动"结构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结合西方语言学理论,附以大量的例证,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得出"有以+动"是由"有+(名)+以+动"演变而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存在句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有"字句、"是"字句、"在"字句及静态的"V着"字句时出现的主要偏误有三类:介词冗余、语序颠倒以及回避。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各有不同,有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汉语内部的语内干扰,也有目的语语法规则泛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指出了"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认为"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