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试图解决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后现代主义批判的理由。无论是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同情者还是它的批评者来说,理由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没有理由,就没有理论 的说服力,所以现在人们所讨论的后现代主义常常是一些口号。另一个问题是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性。研究 者一般都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时代性涉及到适用性。如果现代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代,那么后现代主义之于通往现代途中的中国则是文不对题。本文最后提出,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启蒙的批判,也是对启蒙的继承,因此后现代主义意味着一场新的启蒙。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京力 《河北学刊》2005,25(2):182-187
在历史领域,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西方史学及其历史观念的全面批判与反思,使人们日趋看到在现代性遮蔽下的历 史样貌,并逐步建构出一个后现代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体系。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些具有明显后现代倾向的中 国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将其史学实践与理论体系进行双向分析的可能。从此路径,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史领 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研究视角以及应用的界限与限度。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维论、价值论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错位现象而引发的一些深层思考。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思维论层面上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虚无主义观念和“零度”艺术观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80年代进入中国以后,促进了包括写作观、语言观、阐释观、批评观和价值观的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的转型,同时也带来了批评主体的复杂性、批评的缺席和游击状况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重建新的学术规范和更合理的文化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相联系的角度来讨论最近 2 0多年来先后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学界所密切关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重要思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学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如何为其定性 ,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后现代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有时是出于对后现代主义所指理解各异 ,因而首先应当对其不同所指有明确区分。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是 19世纪西方哲学开始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思潮 ,而当代后现代主义是这一转型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与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有重要区别 ,但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上 ,又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种以激进面貌出现的、具有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特征的、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脱颖而出,并产生广泛影响。近年,它已被引介入中国思想文化界。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已形成挑战,那么其后果将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回应?这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为此,以“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为题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讨会于1994年5月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就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学人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其挑战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根据这次会议,我们选发了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及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历史和现实往往在某些轨迹上发生令人难以理喻的重合。1843年,当时担任《莱茵报》主编的青年马克思针对关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讨论的混乱状况写道:“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7页)。时隔一个半世纪,当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在论述行政体制  相似文献   

7.
在评价历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作用时有的同志往往把经过他们随意解释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述,当作立论的根据。丁宝兰同志的《关于唯心主义的评价问题的一些意见》(载于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以下简称丁文),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历史作了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并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作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和建国后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理论依据,使国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理论方法和思想认识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不尽科学,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顾和总结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化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不无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论概述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展线索及分期问题的讨论 旧史家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或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或袭用西方的一些治史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展有关史料收集、考订或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工作,并从3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以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蒋廷(?)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9.
论历史民族志的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后,历史学和人类学遭遇了同样的表述危机,历史民族志可能是这两个学科用以应对危机的最佳表达载体。它是实验民族志中和中国研究主题最为贴近的一种,同时还被期待解决历史人类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在当前以历史学家为主体的对历史人类学的讨论热潮中,人类学的加入是有益和必需的。中国的历史民族志必须立足本土资料,同时在实践中融合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基本原则,而历史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也应该是重要的探索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哲学巨擘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谈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的鼓噪,“哲学的终结”已成为20世纪的时代话语。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定境遇中,哲学的地位问题在中国更是日见突出,“哲学边缘化”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本文无意剖析哲学的终结问题在中国的某些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根源,而是着力于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维度,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做一学理上的明辩,以期有助于弄明哲学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平 《社会科学研究》2002,27(2):115-119
后现代主义是影响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文化的重要理论思潮 ,到 2 0世纪 90年代据称已取得文化霸权。探讨后现代主义作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内涵 ,包括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关于历史及历史著述的本质、解读文本到构建新的历史叙述的方法及其意义等 ,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带来的一些新颖而深刻的观念 ,以及它的一些极端观点具有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化"转向是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规律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历史化"转向以"后现代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具有独特的"历史化"的操作方式,以"解构"的态度反对以往的主流文学史观."历史化"转向促进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的知识建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a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方当代审美文化之现代性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其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社会批判性上质的差异,由此而对F·杰姆逊的某些论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继文化形态学派和后现代主义之后对"西欧中心论"学说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清算。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后殖民主义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史学有特殊的意义和启示。中国史学应摒除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内部寻求中国史的基本线索,并以世界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已成为90年代中国文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同80年代文艺理论、批评界曾争论中国有无“现代主义”一样,目前,“中国有无后现代主义”之争又在文艺理论、批评界展开。但是,本文不想直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已“侵入”了中国当代文学,这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只打算以中国当代部分青年作家的小说为例,简析一下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入侵”的几个方面的若干表现,从侧面证明中国当代文学中确实存在着后现代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值中国由前现代走向现代之时 ,流行于欧美半个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却在 80年代末期开始涌进中国。作为对西方现代主义批判者的后现代主义 ,对于置身特殊历史境遇里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 ,其意义错综复杂 ,既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 ,又有着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 ,探讨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后现代主义与当今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 2 0世纪的上半期和中期 ,它是作为对西方现代社会及其理论表现的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丛报>是鸦片战争前后在广州口岸发行的一份英文月刊,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卫三畏等印刷发行.<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的文章,是当时西方正在兴起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刊作者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性论文,值得加以注意.一些文章从西方的语言学观点和方法出发,就中国语言与西方相异之处进行了探讨.还有一些文章对中国文字的构成规律和某些特点词汇的具体用法,结合当时传教士关心的译名问题进行了讨论.该刊关于中文语法的研究,可以作为当时传教士出版的专门著作之补充.其作者就汉字注音方案的讨论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构想,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值得注意的发展,并为后世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民族关系及民族战争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之一,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大体说来,讨论的基本问题有: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主体民族、民族间的“和亲”、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历史上祖国国土的处理、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民族战争的性质及其评判、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的评价、史学研究中如何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等等。我们只是选择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介绍一些基本的观点,以提供同志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农民战争自发性和自觉性问题的讨论,已有不少文章发表,最近又在《江汉学报》1962年第7期上读到了江浦同志的《试论陈涉吴广起义》。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自觉性问题,读后获益不浅,感到:通过逐个地对较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研究,或对某些农民战争的某些侧面的专题研究,能有助于弄清封建时代农民战争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总结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江浦同志文章的主要论点是:“秦末农民战争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阶级斗争。但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致兴起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复杂性理论研究 ,本文从现代性批判与反思的角度 ,在现代性反思这一理论平台上 ,对后现代主义和复杂性理论的关系进行探讨 ,认为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即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和超越 ;但它们在面对问题的姿态、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的答案、未来的走向上又殊为不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理论之间的关联性 ,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