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思想史上,最早对宇宙本原和演化问题提出有系统的见解者,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聃)。五千多字的《道德经》,虽然不全是老子一人所撰著或讲述,但其基本观点属于老子.则是可以肯定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  相似文献   

2.
麦贤得同志是轮机兵,是海军战士;我们是药剂员,是白衣战士;都是革命战士。但是,以麦贤得同志的精神状态和我们的精神状态相比,我们实在有愧于战士这个称号。麦贤得同志头负重伤,神志昏迷,却坚守战斗岗位,如常操作,直到海战胜利,在医院中,虽然仍  相似文献   

3.
《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孔子对作为一个大夫的季氏,竟然也奏起了天子之乐的批评。于是人们就根据这句话,一方面认为孔子是顽固保守的代表;另一方面,就断定季氏是一位敢于冲破旧礼教和旧制度  相似文献   

4.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云:“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溪午,旧注未涉,时人新解都释“午”为“中午”、“正午”或“午时”。我却以为,“午”是形容词,溪午,意即溪水漫盛、湍急。我国古代夏历用干支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爿羊)。”《史记索隐》引孙炎云:“敦,盛也;(爿羊),壮也。言万物盛壮也。”夏历又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顺次至五月为午。徐锴《说文系传》“午”字条云:“五月草木并盛,衔华载实者众。”《晋书·乐志上》:“五月之辰谓之午。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相似文献   

5.
《史记·屈原传》曰:"离骚,犹离忧也."于"离"字未作进一步说明.应劭以"遭"训"离",王逸以"别"训"离",二说均未必是.《易·离》:"离者,丽也."明代杨慎《丹铅杂录》说:"丽之为训,连也,又双也."《礼记》所谓"离坐离立",正是"丽坐丽立"——相并而坐、相并而立之意.在先秦、两汉以至隋唐文献中,"离"与"丽"通假,都是相连比并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故先秦、两汉典籍中,常于"离"字不下注脚,这正是太史公于"离"字"初未明下注脚"的原因.准此,"离骚"当理解为"双重乃  相似文献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闻名中外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江枫”一词,历来把它解释成“江上的枫树”或“水边的枫树”,如王相、晋升注的《千家诗》即讲成“  相似文献   

8.
《汀城子·密州出猎》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雕弓”一词究竟作何解?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为:“弓的形状象半边月亮,把弦尽量拉开便成满月形,这样箭发出便更加有劲道。”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弓臂上雕有花纹,称雕弓。”如果“雕弓”是苏东坡打猎用的弓,那么,“西  相似文献   

9.
陈子谦 《天府新论》2006,(5):114-118
引言自“天府”之称专属四川以来,有幸身居天府的人,常常因此而自豪、自足、自满,由天府之国而几生天堂之想。的确,四川盆地是一个巨大的储藏宝物的仓库,说它是“天府”,当之无愧。但是,仅仅将它理解为一个天然的、硕大无棚的府库还远远不够,除了物质的一面,还必须从精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历史研究领域里,“改良”一词用得很多,也很乱。究其原因,是人们在使用“改良”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论述的需要,各自从不同的层次上去理解和阐发它的含义。于是我们看到,在涉及“改良”问题的讨论中,常常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互不相干,恰似一出《三岔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常常在不同层次的含义上来使用“改良”这一概念,有的同志不加辨别地随意引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更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因此,正确区分“改良”在不同层次上的含义,是我们讨论的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3.
“天行健”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内证和外证,揭示出“天行健”被误读了两千年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期以来,形而上学被当作与辩证法对立的、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宇宙观。但实际上,形而上学作为立足于形而下的人对形而上的世界追求的理论体系,它就是哲学。从历史角度看,形而上学既是哲学根本性质,又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从狭义看,形而上学是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实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中国就苦于15没有这样的形而上学时代与精密定量分析的思维方式。今天,要在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踌躇满志”是人们熟识的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原文为:“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从晋人郭象开始,历史上各注家及现当代各选本都以“为之踌躇满志”为句。然而仔细体味文意及参考“踌躇”一词的类似用法,愚以为“踌躇”与“满志”之间似应隔断,分作两句。“踌躇”的意义也不是逸豫从容、从容自得,而是犹豫不决、仔细思量。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近现代社会的国家生活中,权利一词被广泛地应用,它同时也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而存在于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学体系之中。然而,人们对它的解释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局面的今天,科学地解释权利的概念,具有重要思义。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 在我国的一些法学书刊中,对权利的概念,说法不一。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l、权益说 “权利,指法律上的权利,即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某种权益。”(《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26页) 2、权能说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规范所规  相似文献   

17.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夏承焘先生以此作为《满江红》非岳飞作的依据,其实,岳词中的贺兰山并不是指今甘肃、河套之西的贺兰山,而是指贛州附近的文壁山,不是实指,而是典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赣县志》云:“郁孤台在县之西北隅,旧名文壁山,一名贺兰山”;康熙五十九年刻本之《西江志》亦云:“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  相似文献   

18.
《诗经》《关睢》开篇首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中的“关关”,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水鸟的鸣叫声”,象朱熹释作“雌雄相应之和声也”(见《诗经集传》),余寇英先生释作“雎鸠鸣声”(见《诗经选》),高亨先生释作“鸟鸣声”(见《诗经今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我以为以上说法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19.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成玄英疏:“钩者,腰带钩也。”恐非是。后人据此误以为:钩,极言其贱;国,极言其贵。窃小者反诛,窃大者反侯;益误。钩在此实指南方贵重之宝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钩”即“吴钩”,与“莫邪”同为宝刀之名。徐锴《说文系传》引:“晏婴曰:‘曲兵将钩之,吴钩也。’”《汉名臣奏》:“近臣侍侧,不得著钧。”《东观汉记》:“赐邓遵金蚩尤辟兵钩一。”可见,“钩”为高级官员所佩宝刀,君王因其贵重,故用作赐品。且战国时虽严刑峻法,未闻有因窃衣带钩而诛者。《晋书·刑法志》:“秦汉旧律,其文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用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其《法经·杂篇》:“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而《胠箧》“窃钩”上正有:“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窃“符玺”当诛,窃“钩”亦当诛,可见“钩”与“符玺”同为宝物,“窃钩”在当时已构成重大刑事盗窃案,其诛宜矣。  相似文献   

20.
王闰吉 《理论界》2006,(4):190-191
《国殇》首句中的“吴戈”或作“吾科”,谁对谁错历来就众说纷纭,其实二者都未错,它们是不能分释的联绵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