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论述壮族社神神坛设置的格局、神规及社会功能,指出壮族崇拜社神是团于一种行为规范的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神的起源、功用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崇拜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神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社神源于原始时代的人们对于大地的崇拜,年淹岁远,社神不断演变,其功能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瑶族崇拜社王,有较悠久的"做社"(祭社)历史."做社"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宣讲习惯法的一种方式.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在20世纪50年代停止举行"做社",至80年代末恢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4.
壮族的榕树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供奉多神,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原始宗教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覃彩銮先生在《壮族自然崇拜简论》中对壮族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雷神崇拜、太阳崇拜、月亮崇拜、河神崇拜、山石崇拜、火神崇拜等作了论述,但未曾论及壮族对于树木的崇拜,特作此文,作为补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壮侗语民族先民磨石崇拜和葫芦崇拜的基础上,指出盘古一词源于壮族先民对磨刀石(咽盘)和葫芦(勒勾)的称呼,其意指兄妹进葫芦躲过洪水灾难后结婚生下形似磨刀石的内团,剁碎后撒向山野变成人.这些人长大后相互婚配,繁衍人类.盘古是壮语"盘勾"的汉字记音.  相似文献   

6.
在壮族社会里,假托汉人后裔(其心理表现即"汉裔情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岑毓英是近代历史名人,他出身壮家,却自称为汉人后代,并通过编撰族谱、营建祖墓等途径,极力打造"汉裔"身份.他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斗争,是壮族"汉裔情结"的典型个案.这种情结的产生,是古代夷夏观、正统观、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先祖传说及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多维视角审视下,"汉裔情结"具有现实功用,是利益驱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JL--体格局进程的鲜明例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神话研究之交叉性特点,本文试图经由人类学之视角对"女娲"神话予以解读;女娲神话之"生殖崇拜"、"土地崇拜"、女娲神话之结构性分析、神话与历史、神话学与人类学即为文中含涉之层面;综观,神话表征着历史,尽管并非全然,但却已然打开了思维之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师公教、娅汪女神四个研究专题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成果,探讨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独特价值,对比了壮族民间信仰研究与全国民间信仰研究在研究动态和研究取向上的差异,并将其视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研究有以下发展趋向:继续深化对民间信仰"壮族模式"的研究、加强对壮族民间信仰复兴和再造的研究力度、注重对民间信仰仪式实践的考察;并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大明山最先是居住在其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崇拜的圣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因此,大明山景区应该以壮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反映出壮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向世界营销广西,有效传播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是有亲缘关系的跨国民族.布岱(po4 tai2) 是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弄下)桥"(loη4 kiu2)是每一个布岱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人生仪礼,与当地"不落夫家"婚俗有密切的联系."(弄下)桥"是已出嫁的女儿生头胎孩子或怀孕之后正式"落夫家"的仪式,同时,又是男方家庭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仪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壮族石崇拜文化形成的过程,指出壮族石崇拜文化是壮族文化特别是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近代以来与“社”这一概念相关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广西龙江流域宜州市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叙述及当地“做社”祭祀习俗切入,分析村落“社”信仰生命力的来源,认为“社”源自于自然崇拜,承载着道德规范的力量,建构起信仰与禁忌相互依存的社会观念.与“社”相关的信仰与祭祀习俗在历史与当下的多重内涵,及其存续方式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足以使之成为切入民间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在田野实践上构成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笃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信奉多神.纵观其宗教信仰的形态,主要还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是远古社会原土的历史淀积.自然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形态,是氏族制度的产物.它既盛行于原始社会,又不同程度地残存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社会形态之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产生很大影响,并成为壮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份.《国语·鲁语》云:"社稷山川神,皆为功烈于民者也,天之三辰,民所瞻仰也;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其言一语道出了古代先民崇拜诸自然物的真谛:一方  相似文献   

15.
壮族牛崇拜出现时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壮族先民曾流行过牛图腾崇拜,出现过以牛为图腾的部落。壮族先民最早崇拜的是本地产的犀牛和水牛。战国时期,开始有黄牛从我国西北地区传入壮族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后来与水牛一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牛耕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牛的崇拜观念,并逐步演变成对牛的崇敬与爱护之俗。这不仅在民族学资料方面有许多反映,而且也得到了考古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通过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的考古发现,对壮族及其先民牛崇拜出现的时间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6.
认同"汉裔"现象在壮族社会里极为普遍,对壮族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壮人"汉裔"身份真伪考辨、自称"汉裔"原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学术队伍青黄不接、资料整理无人问津、研究盲点多、成果数量少、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力小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7.
壮族对"山、树、雷、蛙"等的自然崇拜,及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在实质上反映出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范和精神追求,在当今推动"生态广西"构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壮族对于火的崇拜及其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添灯节"、"火把节"、"跨灯梯"、"踩火筒"以及在丧葬、农耕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关火的种种禁忌,都充分体现了壮民族的火崇拜文化。壮族对火的自然崇拜,以对生殖和农耕的祈求为主要内客,以巫术为其实现手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而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更是把摩擦生火视为"人类历史的开端"。确实,火对于人类而言,其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都兰大墓中出土的"唐代银质太阳鸟"等文物图案的解读和分析,辩驳卡约先民崇拜"太阳"及"太阳鸟"的论点.提出了卡约先民是古羌人的观点,同时提出了图案中的"太阳鸟"实为"鹏"的观点.由此推断都古墓是吐蕃赞普之墓,而不是吐谷浑之墓.  相似文献   

20.
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