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2.
杨昆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1):36-39
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既有对前代文化遗产的继承 ,也有宋朝统治者立国之策的推动 ;而教育制度的完善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中外文化的交流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这一巨大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下 ,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 ,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 ,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 ,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取得的。同时 ,战后日本文化具有特殊性 ,其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王殿卿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90-92
文字植根于渊博的文化整体,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从汉字"法"的历史演变中揭示法字与水的文化渊源,表达了人们对灋公平正义的确认,体现了远古人类对法制的向往,希望法制平等待人。 相似文献
5.
汪力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2)
中国哈尼族聚居地与日本列岛远隔千山万水 ,很难想象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联。然而学术界的研究使我们大吃一惊 ,有学者指出 ,哈尼族文化与日本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 ,两族可能是同种同源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立伊始,就把建立一个有别于主流文学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文学传统作为它的宗旨。本文旨在探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文化及传统,从而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从种族、阶级与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范式,并通过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表述方式、共同的文化隐喻,寻找黑人女性写作的文化根源,从而建构黑人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7.
李宗云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9):7-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振奋民族精神的力量。但在一段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持有否定态度。特别是百年屈辱史造成的文化心理伤痛,以及建国后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出现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朱以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6-160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的文化生态,其结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文化生态理论对解决人类文化危机特别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本真性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昕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17-19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路自信源自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秀品格;源自其自身强有力的导航、纠偏机制与能力;源自与时偕行、锐意创新的精神特质;源自深厚的民本文化;源自“同人于野”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源自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尚和反暴的优良传统。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对中国道路自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道路自信最根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洁洁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9,38(4):106-112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在不断发展变化。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集体举行的酬谢、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在社会变迁下节日形式与内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通过节日中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舞台展演、当地人演出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建构与创造,使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以此说明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李锦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36(3):19-24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分析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特点,指出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总结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空间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保护路径,认为应在整体性保护的框架下从空间上保护其荞麦生产系统、火把场与社区的关系,从时间上保护火把节活动的完整序列,从价值观上保护火把节的火崇拜和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3.
满族“颁金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少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53-156
对满族颁金节的起源、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探讨。颁金节虽是一个现代命名节日,但它根源于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族集体无意识,并且在动态发展中演变为民间性、自发性的节庆,承载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了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可行性。此外,探讨了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勾蓝瑶洗泥节为例,探讨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参与能力培育的相关问题。由勾蓝瑶寨人民群众自主成立的表演合作社具有民间组织的雏形,且寨子中已有一批具有较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地方人士。从瑶寨目前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可以转变角色,为地方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笔者认为,地方人士在培育民间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当地人民群众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地方政府积极构建洗泥节人才教育与培养机制。这是目前增强作为勾蓝瑶寨民间组织的表演合作社的活力、创新民间组织制度和吸引更多当地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罗红英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6):44-47
保护和传承六盘水苗族跳花节有三大工作需要落实。首先,要完善其保护制度;其次,扩大传承队伍;再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根本上稳固六盘水苗族跳花节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江玉祥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
从2008年起,国务院明令每年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清明节是什么节日?它是怎么来的?怎么过清明节?有何意义?作者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或有助焉. 相似文献
17.
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文章就元宵节的起源提出了与种种旧说不同的见解 ,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先秦庭燎祀天仪式 ,元宵花灯即由庭燎祀天的柴火演化而来。文章还揭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认为 :由其来历所决定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与先秦庭燎祀天的意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河套地区,亘古即今,历史悠久。从商周到明清,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对发展农业、畜牧业,开发祖国的这块富饶土地,共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年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姚国章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4):75-82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非遗传承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传播力的数字化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非遗商业化开发缺乏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必须应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予以解决。拟采取的应对之道包括:切实提高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认识;以数字化传播突破非遗地域发展瓶颈;以传承人为主体扩大数字化传播队伍以弥合代际鸿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主力作用;将数字影音创作和传播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激活非遗商业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