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研究中国技能人才短缺的基础上,探讨技能人才对于促进就业、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等的多重影响与作用机制,从宏观、企业和个人三者角度,提出影响技能人才短缺的诸多因素,并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尽快解决当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以及促进未来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应对长期就业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桂华 《中国社会科学》2012,(4):103-124,207
从移民的自我选择理论和技能转换理论角度,考察并比较了不同户籍性质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探讨外来劳动力是否可能实现与本地劳动力在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研究发现,外来劳动力多属于正向自我选择式移民;外来非农户籍的劳动力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不存在融合的障碍,其无论在收入还是人力资本回报率方面都高于当地城镇劳动力;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流动的初期处于收入劣势,但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其中的高技能者的收入将追上本地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地位方面的融合,但低技能者的收入劣势无法改变。因此外来劳动力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融合是一种有差别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白彦  吴言林 《江淮论坛》2010,(6):31-37,88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模型,理论研究得到,技能型劳动力的流动受到经济利益的引导,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技能劳动力的空间聚集产生外部效应,这促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引致了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形成劳动力流动的双重外部效应,使得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高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存,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向内地转移。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流动的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文章所提出的假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基于"民工荒"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熟练工人相对紧缺。基于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的模型,本文研究熟练工紧缺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人技能的提升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因此,熟练工人的紧缺会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长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本文也分析了熟练劳动力紧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二元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制度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鲜明地体现在农民工为主要特征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地位.但在中国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人力资本却因为传统市场用人制度的惯性影响无法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仅仅表现为经济收入的绝对提高和参照群体的相对改善.教育程度的提高并不能带来收入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知识性人力资本的失灵.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质性需求导致了对技能性人力资本的农民工的青睐.正是由于技能性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原因,使得农民工体制外人力资本的外溢效用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6.
企业是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签约组织,不同人力资本的组合是为了履行企业特定的生产和经营的职能,因此企业不是简单的人员组合而是人力资本的组合.由于技能的专用性和互补性的不同,企业与员工的合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专用性和互补性高的技能要采取旨在维系双方持久合作的关系合约,对于专用性、互补性低的技能则大多采用现货市场合约的形式.为适应不同的合约与技能形式,企业要建立不同的内部组织,这种与技能相似的内部就业制度,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作为团队生产的企业优势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技能专用性与合约治理结构理论对于我国建立以内部劳动力市场为主导的创新型就业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技能培训是为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培养新型的应用型农民而开展的一种成人继续教育方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水平、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速青岛城镇化进程步伐、提升农村经济实力,有利于破除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建设青岛现代化新农村。青岛市现阶段的农民技能培训已初具规模,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构建高效统一的农民技能培训协调机构和增强农民技能培训的内涵建设和市场导向,从而提高青岛市农民技能培训的能力和质量,使其适应青岛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存在技能偏向,对技能和非技能劳动生产率往往会产生非对称影响。然而,这种偏向性效果的作用强度及其对劳动力结构的作用效果并未有效测算。为此,以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通过标准化系统法测算我国1978—2010年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强度,再以分位数回归验证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对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质量结构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我国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并未表现出替代关系而是表现出互补关系,二者的替代弹性为0.89。同时,技术进步正以年均4.7%—7.5%的速度偏向于技能劳动,其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质量结构的优化作用显著,但在劳动力结构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这表明,我国优化劳动力结构应重视教育及技术进步方向对异质性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9.
广州工人群体变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 ,描述了工人群体正在经历外来人口替代本地人、农村人替代城里人、年轻人替代中年人和较高教育程度替代低教育程度的人这样一个过程。导致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工人地位下降、新兴产业和工业外移等。工人群体变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将产生一个新型的工人阶层 ,这一阶层会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大样本数据,比较同工不同酬问题和职业隔离等制度性障碍在导致农民工与城镇工人间的收入不平等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人们通常观察到的农民工收入低于城镇当地工人的现象主要可归因于以户口为基础的职业隔离,而非同工不同酬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直接歧视。城乡地区间不平衡的机会结构,尤其是教育机会的巨大不平等,是导致农民工与本地城镇工人职业隔离的重要原因。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把农民工与具有相似背景的城镇工人进行比较,发现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类型内的农民工收入比城镇工人低;在国有/集体企业和私有部门内,农民工的收入比相应的城镇工人的收入反而更高。这说明,要改善农民工在城镇的经济社会地位,在改善城乡间教育机会失衡状况的同时,还要消除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准入障碍,保证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出现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现象,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试图对此做出学理性的解释。基于CES生产函数进行建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果技术进步使高技能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得更快,并且生产要素投入中高技能工人与低技能工人是互相替代的,那么,技术进步将偏向于高技能工人,导致高技能工人与低技能工人的工资差距将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拉大。通过已有的统计数据,观察到的正是这一经验事实。然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市场竞争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要缩小收入差距,须从追加低技能工人的培训投资、完善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等其他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背景下美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青梅  吴学花 《东岳论丛》2005,26(4):199-201
新经济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新世纪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最新资料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进行考察。发现,随着ICT和网络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五个方面的新趋势:工人工作时间延长;工资水平提高、工资分配差距拉大;职业分布分散化现象不明显;雇主雇员沿袭长期合作关系;求职、招聘网络化。尽管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但还是应该理性看待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应该被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13.
我们长期笃信的所谓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之说至少对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作了三点误解:一是把货币所有者要在市场上找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两个基本条件误解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二是把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必须具有的劳动力和人身两方面自由误解为人身单方面的自由,三是把工人没有生产资料,自由得一无所有这一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必须出卖劳动的特殊原因误解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般意义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永钦  董雯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45-64+205
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深刻转型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任务内容成为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构建衡量中国劳动力市场任务结构、任务密集度和新工作创造的关键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就业极化”、新职业分布不对称和职业技能溢价等新特征;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基于任务内容视角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拓展了技术进步在传统技能溢价之外的解释力,有助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恩  于绯 《江淮论坛》2013,(2):15-23
本文对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关系及其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首次提出研究FDI与劳动力流动的三次浪潮,发现我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FDI技术转移产生和实现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FDI分布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趋势基本一致,FDI带来的就业创造、挤出效应导致我国就业量的变动,并且FDI对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从互补作用逐渐转变为替代作用,由此得出FDI与我国劳动力流动具有协同关系。进而在协同关系之上讨论了FDI与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带来的促进论和不确定论,对区域经济差距带来的扩大论和不确定论。反思现有研究成果指出从高、低技术含量FDI和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替代、互补关系入手来探索它们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机理,将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要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消除低技术含量FDI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入的替代,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区域长期增长的政策建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杨伟国  曹艳苗 《中州学刊》2006,134(3):124-127
IT(信息技术)导致了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场所的重大变化,使临时工市场壮大和家庭工人劳动力市场出现,伴随IT产生了一个年龄结构偏年轻的劳动力队伍。IT职业通过取代传统职业而使就业机遇大幅增加,但其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IT导致了企业最优的劳动力使用策略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技术替代和人员替代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人力资源就业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劳动力供给旺盛而需求不足,造成部分劳动力未能利用;而除去总量压力,由于劳动者技能、知识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符,以及劳动力市场本身的效率欠佳,造成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和工作岗位同时闲置;另外,由于一些微观用人机制和宏观的制度安排等问题,造成了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状况。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调整、需求调整和改善制度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2个省份农村的家庭人力资本结构,即家庭规模、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职业和技能掌握因素,与农村内部贫富差距形成之间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家庭劳动力越多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也就越高;家庭成员务农的越多,则家庭人均纯收入就越低;家庭劳动力教育程度越高,则人均收入就越高;家庭人口规模与家庭人均收入成反比.因此,建立与完善培育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各种教育机制是解决农村家庭劳动力数量与素质问题、缩小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0.
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不仅决定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状况,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不但存在着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严重不均衡配置,而且宏观层次上的社会资本供应极其不足,由此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分割.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工人,享有完全的劳工权利,除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之外,更需要改革那些阻碍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正式制度,建立广泛的信任、合作、互惠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