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祁志祥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47-54
隋唐宋金元时期,尽管儒家道德美学覆盖了整个诗文美学领域,但仍有一条形式主义倾向的美学线索在延续和发展。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开其端,吕本中的活法论继其踵,杨万里的意味及余意、余味说承其绪,姜夔的法度论及余意、余味说封其后。他们以与诗歌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诗歌获取审美意味的形式规律和技巧,为形式诗学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388-390
针对后世对黄庭坚“点铁成金”理论解释的误读,把整一诗论放在黄庭坚整体的文论思想框架中去重新解读,进而还原这一理论的实际内涵和历史真实。结果发现,黄庭坚的点铁成金理论是一个“学问功夫”与“陶冶万物”相结合的过程,并不是前人说讥刺的“剽窃之黠耳”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外侄李彭自幼跟随李常长大,与时在李常家中从学的黄庭坚建立了深厚感情,其为人之贫而不失其志,诗歌创作的主张广读书、近自然、贵浅静,均与黄庭坚的思想、文学创作论有深厚的渊源,促进了黄氏家族性文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李盼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6)
黄庭坚是北宋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文学主张尤其是法度的重视对当时的文人以及江西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对此也有不少的评论.此文从黄庭坚后期所作<与王观复书一>出发,分析文中透露出的信息,以此考察黄庭坚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5.
刘云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80-83
黄宗羲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法乃“天下之法”,“一家之法”乃“非法之法”,变“一家之法”,行“天下之法”等具有近代民主因素的法治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研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束景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6):80-87
江西诗派的"活法"美学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苏东坡已提出了"活法"美学思想.黄庭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法".到吕本中提出"活法悟入"的思想,标志着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的完成.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思想的确立,是宋代禅宗美学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谭清洋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4,(3)
黄庭坚对斯文传承的担忧以及他的担当意识与实际努力都在尺牍这一私人化文体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他所谈到的"斯文"的指向是以文为载体的内在道德修养。黄庭坚虽然以苏轼对自己的盛赞而自负,却并未从苏轼那里得到过有关斯文传承之任非他莫属的准确表示,没有足够的理由与信心自命为当之无愧的下一任文坛盟主。然而,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黄庭坚以身作则,全身心地致力于修身体道与文学创作,并努力寻找和积极培养后学,在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上都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张思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84-89
江西诗派的诗歌风格讲究趣味.求新求变是江西诗派达成诗趣的努力之一.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在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均以求新求变著称.黄庭坚具有浓郁的道教情结.黄庭坚的诗歌趣味来源于对道教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王亚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134-136
北宋词人黄庭坚被贬巴渝一带长达六年之久,其<山谷词>为世人展示了独特的巴渝风情,为我们进行巴渝民风民俗、地理状况、气候变迁等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史料. 相似文献
10.
李哲理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33-36
宋代是词的时代,继柳永创慢词之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开创豪放词风,黄庭坚踵武其后,形成了豪放清雄的格调。他们开启了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的词思,百川汇河,豪放派遂蔚为大国。 相似文献
11.
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广泛论及了魏晋以来的作家、作品,而唯独对六朝文学中地位甚高、影响至远的《世说新语》只字未提,究其原因,我想主要还是刘勰的文学观造成的:原道、征圣、宗经而崇尚雅正,不满谐隐、杂说;崇儒为主,兼修佛道,反对玄谈;萧统文学集团的参照;重古略今,不论近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