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华 《社科纵横》2005,20(1):75-76
一般认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 ,就产生法律效力 ,这种行为即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之成立一般体现行为人意志 ,而民事行为之有效则是公权力对私法自治的管理与控制。民事行为概念的创立与运用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法概念体系 ,有利于将民法规定的行为和其他法律部门规定的行为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5,(5):87-99
我国与苏联有关法律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之论述,多数均将法律行为的合法与生效混为一谈。实际上,法律行为的成立并不以违法性为判断基准;法律行为是在成立要件中判断其是否成立,于生效要件中才判断其是否生效;法律行为经常与合法与否没有直接关系,"适法"比"合法"更能准确体现出法律行为的本质。《苏联民法》继受自《德国民法》,但缘于意识形态与计划经济的需要,苏联以国家意志取代了通过意思表示所形成的私法自治,因此认为合法行为才是法律行为。我国的《民法通则》以"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代替了"法律行为",此规定与理论难以自洽,在实践上产生许多变形,一直不乏学者批评。确认无效法律行为(民事行为)得以撤销,对法律行为的中立性与适法性等特质,有辅助厘清的效果。未来民法总则中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定,将决定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生活方式,法律人应为此奋斗。  相似文献   

3.
民事责任的归责是指民事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后,依什么为根据来使行为人承担强制性的不利后果。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是民事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对他人的权利或利益造成了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和归责要素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由行为、损害、过错、因果关系、主体的特殊角色的不同组合构成了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内容。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需考虑以下规则:合理性规则、公正性规则、可操作性规则和逻辑性规则。  相似文献   

4.
张泽锋 《社科纵横》2006,21(3):66-67
法律行为是大陆法系(尤其指德国法系)各国的民法及其理论中的一个极其抽象却又十分重要的法学概念。但由于其汉字字面意思丰富而被有意无意的歧解甚至混用,尤其在被加上“民事”二字以区别于其它法域之法律行为而成为民事法律行为时,就已经使法律行为这一民法术语变质。因此,民事法律行为的命名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一、国家作为特殊民事主体决定其所有权实现的特殊性现代社会,国家同时作为主权者和财产所有者,其法律身份既分离又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民事主体具有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国家可以通过立法程序自行规定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和范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作为主权者通常事有财产豁免权。以上是任何现代国家作为民事主体的共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国家作为民事主体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同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财产所有…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要求。依法行政之“法”,在政府行为中变得举足轻重,在行政执法中,依此决定是非曲直;在行政诉讼中,依此判定胜败赢输。依法行政之“法”,主要是行政法,即不排除当政府部门作为裁决机关对相对人的民事行为进行裁决时所适用的民事法律。但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是行政执法,所以行政法在政府行为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行政法,既包括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以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立法,也包括了国家行政主体,即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地方人民…  相似文献   

7.
曾言 《社科纵横》2007,22(11):76-79
经济法意义上的政府经济行为是政府作为经济法主体而进行的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的行为。合法的政府经济行为自成立起对相对人即具有法律约束力,相对人非经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经济法对政府经济行为的规制,是为了确保政府经济行为遵循"凡未授权即禁止"的原则,旨在解决个体私利性与社会公益性、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确保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收养信箱     
收养工作是造福孤残儿童的福利事业,更是一种严肃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开展收养工作,保护儿童的最大利益,就必须宣传和贯彻好收养法。我们期望通过这个小栏目打开一扇窗户,提供一个平台,宣传收养法律法规,探讨实际案例和问题。欢迎大家来稿来信,或提问题、或咨询、或建言、或献策,聚智聚力,促进收养工作的健康开展。  相似文献   

9.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均是现代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之间在法律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各国立法及理论上对两者究竟有无区别,观点也不尽一致。概而言之,有“同一说”与“区别说”之分歧。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主张同一说,将情势变更同不可抗力作为同意语使用,主张不区分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而以原联邦德国民法理论及实践为代表,则主张将两者加以区分,认为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是两个独立的法律范畴。我国民法上并未明文规定情势变更原则。对于两者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是采取同一论还是采取区别论…  相似文献   

10.
完善流浪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的具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资料一: 监护制度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一种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法人是民法中的重要范畴,是与自然人相对应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法人创立的目的和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国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 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深入探讨,使人们愈加明确地认识到,建立健全法人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法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出来,出现了恶性膨胀的…  相似文献   

12.
刘召成 《社科纵横》2008,23(6):89-90
近代民法中的法律人格制度是德国历史法学派和汇编法学派运用康德哲学对罗马法人格进行改造的成果.康德哲学先验地视人为目的的伦理要求与以理性约束自己而行为的自由要求的对立统一要求民法必须同时兼顾两者,造成了民法中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分离,每个人因为先验的伦理而应当作为法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只有理性的人才能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欧明生 《社科纵横》2010,25(1):59-61,64
书证优先原则是法国民事证据制度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特征为对于一定数额以上的民事法律行为,法院只采纳书证作为证据的形式并排斥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方法。尽管书证优先原则对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运用证据方法的意思自治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由于书证的客观性较强,容易对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的行为意图和意志固定化,其利大于弊。在证人证言普遍遭遇困境和合同纠纷日益增多的现实性国情下,法国民事证据制度书证优先原则的立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各国民事立法为了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几乎无一例外地规定意思表示应该自愿、真实,并通过对意思表示进行"质"的评价来影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但是,各国立法并没有因为民事主体的意志瑕疵而绝对否定其行为的效力,而是在私人的意志宣布与外显的意志信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保护对意志的合理信赖.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一方面将意思表示自愿、真实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来加以规定和认识,另一方面却没有完全否定非自愿真实行为的效力,这既造成立法上的逻辑混乱,又忽视了对意志信赖的保护.因此,在私人意志宣布与合理信赖平衡的基础上追求意思表示的自愿、真实成为我国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三个案件为中心,分析构成绝当的条件包括期限条件和行为条件。行为条件应注意区分合同的变更(续当)、合同的终止(绝当)与合同更新三个概念;提出绝当后商业信贷中适用流质契约具有道德上、经济上、法理上的正当性,同时应为双方设定相应的义务;主张绝当后当户不还款的行为不构成违约,不积极协助典当行处分当物的行为构成违约;绝当后息费的收取及计算以合理期限(一个月的诉讼准备期)的合理利益为宜,双方约定绝当后当户应支付违约金、逾期利息、典当综合费用的,典当行可以选择主张,也可以同时主张,但以补偿典当行的损失为限。  相似文献   

16.
由商品房开发小区原有规划变更而引发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纠纷近年来不断出现。分析研究规划变更引发矛盾纠纷的根本原因,正确解析规划变更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及各方权利义务,规范规划变更行为,是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高晓春 《社科纵横》2002,17(3):50-52
我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对精神病人 (包括痴呆人 )进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宣告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很不理想 ,其制度价值也未能够完全实现 ,无法为那些行为能力存在缺陷的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因而 ,对成年人行为能力限制制度和法律保护制度的起源及当代大陆法系国家立法规定的研究。对我国民法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临时措施和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制度的法律价值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做理论上的说明:首先,对各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的行为保全制度进行了比较法分析,以理清我国的诉讼保全制度与其它国家的法律在此问题上的差异;其次,在此基础上,说明隶属于民法基本理论的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与民事诉讼中的保全制度的相融性;最后,明确民 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决定行为保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行为保全的法律价值.并且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行为保全制度建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企业法人的行为,对正确理解企业法人的过错,正确确认企业法人的责任,正确指导企业法人的经营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法人行为理论的历史启示一、企业法人行为的基本特征根据《民法通则》第36条1款和第106条的规定,我国民法已经确认法人不仅有民事行为能力,而且有违法侵权行为能力。企业法人是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但对企业法人行为的基本特征,尚缺乏共同认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特征关于撤销权的概念,理论界观点基本一致,即《合同法》第七十四条之规定。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实施无偿或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笔者认为,《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撤销权概念,可以理解为撤销权具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无偿处分财产行为,即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第二种有偿处分财产行为,即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上述两种情形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