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开始探讨如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革命问题的论争,革命派始终强调的是,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来没有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革命的主要内容,甚至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予以轻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满汉民族矛盾客观存在,各种社会进步力量都为使中国实现民主、富强和国家的统一而奋斗。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由于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同导致了两者对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满汉关系)的严重分歧,但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进化史观与民生史观不直接来自中国本土,而是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这种思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代表了西方一种最进步的思想理论,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一部分先进的中国资产阶级学者接受了这种思想理论,创立了他们的进化史观与民生史观,并运用这种史观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出了他们"治世"的药方;这就是震撼大地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本文拟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如何用进化论思想开出他们"治世"之药方问题,作一个简略地分析,以就正于同人.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叶,欧洲的庸俗进化论传入中国,相继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且极其广泛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中国近百年来输入了机械唯物论和庸俗进化论,则为资产阶级所拥护。但是,中国资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说是有自己长期发展的历史的。然而,比较象样的关于小说遗产的理论,在近代历史开始之前,却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晚清时期,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小说理论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理论呢?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于小说遗产的。为了客观地描述和评价当年革命派的小说理论,我们不能不研究它的内容和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关于小说遗产的理论。(一)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政治舞台以后,在特别重视小说的同时,对小说遗产也给予了注意。他们关于小说的理论著述,不仅有许多都涉及到怎样看待小说遗产的  相似文献   

6.
晚清小说家多以小说为武器 ,猛烈抨击政治社会生活的恶现象 ,通过小说发表自己对于政治社会的新思想新学识 ,企望以此惊醒昏暗的政府 ,启蒙沉睡的民族。八宝王郎王睿卿的《冷眼观》就是其中一部。晚清时代 ,内忧外患 ,民族存亡之势迫使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疾呼改革政治 ,而改革的关键 ,在废除专制 ,代之以民主立宪。改良派革命派都认为 ,民主立宪的成败系之于国民素质之高下 ,提出“政治之善恶 ,常视国民进化之程度为正比例 ,其民为自主独立之民 ,其国即为自主独立之国” ,有了新国民 ,才能有新制度新政府。…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资产阶级尚处发展状态,其内部按经济地位,已形成买办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中大部)、小资产阶级,即上、中、下三个阶层。而依照其政治态度,也相应形成右、中、左三派。作为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即改良派,或称维新派、保皇派……在戊戌变法前后,曾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突出代表而活跃一时。到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思想先进、行为激烈的革命派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过去,对资产阶级的上下两层及其政治代表立宪派、革命派的研究较多,对实际存在的资产阶级中层及其政治代表却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办学活动是辛亥革命史上的必要篇章。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索。资产阶级革命派兴办革命学校的强烈愿望直接导源于对争取团结知识分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革命事业专主实力,”他们从多次革命成败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三)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差不多同时出现于中国社会,但是在改良主义思潮弥漫全国,维新变法的声浪高入云霄的时候,革命派的政治力量还很薄弱,他们的活动地区也主要局限于海外华侨和东南沿海少数省份。他们的革命主张当时还不能被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  相似文献   

10.
晚年的丘逢甲属于改良派还是革命派?这是不久前结束的纪念丘逢甲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热烈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衡量丘逢甲晚年究系何派,并不在于他是否在组织上加入过同盟会,也不在于其他别的,关键要看他:(一)是赞成还是反对推翻腐朽卖国的清王朝;(二)是赞成还是反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严复介绍的进化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在哲学上围绕着世事“变”或“不变”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思想斗争。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法维新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观,但由于各自经历的环境和接触的事物不同,在改良派内部,思想和变法维新的理论不完全一致。康有为从今文经学派的公羊三世说中找变法的理论武器,牵强附会地把变法维新说成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托古改制之教。严复则不同,他曾留学西方,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进行过细心的观察和研究,攻读过大量资产阶级政治、社会学说。这是康有为及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因此他有条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作为自己宣传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从它传入到传播,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在向西方学习时接触到社会主义;革命派在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过程中介绍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二、一九一九年前后,五四爱国运动时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其他赞成社会主义的人们为主的介绍下,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并开始运用  相似文献   

13.
<正> 广东会党指的是三合会,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地区一股活跃的下层社会势力,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一定程度的联合,在辛亥革命的反清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以1895至1913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东会党的关系为主线,探求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一显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东会党产生某种程度联合的原因,在于两种势力都以清朝统治者为反抗对象.反清,成了它们联合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两种复辟思想辛亥革命前,思想界有过剧烈的斗争,以革命派与改良派为对垒的主流,中心课题是实行民主共和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的问题。斗争的胜利,是清政府的被推翻和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论思想斗争、政治斗争及武装斗争,都是半途而废,没有将斗争进行到底,也不能将斗争进行到底。不要说旧的基础没有被摧毁,就是恶劣的君主观念也没有肃清,特别是遗老和封建地主阶级对民主共和的仇视。同时辛亥革命后虽然挂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招牌,但还存在着两种与民主  相似文献   

15.
(一) 晚清时期港穗地区有名的革命家黄世仲及其兄黄伯耀,既都是长于小说创作的作家,又均为对小说进行研究的理论家。作为作家,他们都创作了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说作品;作为理论家,他们均留下了属于革命派小说理论宝库的著述。本文拟专论他们的小说理论。笔者在前此的一些文章中曾说: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主要有三个支派,即以早期鲁迅为代表的一派、以王?生为代表的一派和以徐念慈、黄摩西为代表的一派。现在看来,应当改“三”为“四”,即再加上黄世仲昆仲这一派。黄世仲昆仲是广东番禺人,出生于家道本来颇好的书香之家。他们都从崇信改良派开始  相似文献   

16.
百日维新,长期以来作为1895-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最高峰载入史册。其间,康梁等改良派人士提出民权,要求改变旧的封建国家政权,使资产阶级获得参政的权利和机会,反映他们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的愿望,这与洋务运动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力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把民权看成是衡量百日维新性质的尺度。而开设议院,是改良派民权思想在政治主张上的集中表现。本文拟从兴民权、开议院问题入手,深入分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其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百日维新以及各种派别的政治倾向的不成熟看法,以就正于史学界前辈与同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他奔走国事,勇猛无畏、坚韧不拔、“精诚无间,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至今仍令人钦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中,不但同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进行了英勇的搏斗,而且同来自资产阶级内部的改良派势力展开了公开的论战。他在与改良派的关系恶化之前,曾经谋求与改良派合作。弄清这种关系的进程与是非,探讨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意义,对于深入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爱国救亡的《清议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时期的《时务报》以及此后在海外创办的《清议报》,堪称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两盏明灯,但后者多不被人承认。本文力图对《清议报》作一公允的评判,以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一一八九八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于瀛台,康梁等亡命海外,“六君子”血染于菜市,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变法救亡运动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但是改良派的大多数志士们,并未被清政府的淫威所吓倒,他们继续抗争,投入了新的战斗。他们首先着手和最富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创办了《清议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萌芽时期,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主要指十九世纪后期,以康有为、严复、唐才常、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从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立场出发,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对封建专制主义发起猛烈批判的同时,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史学也作了批判。批判封建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要求,也代表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精神。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在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倡导改良主义时已显端倪。十九世纪后期,伴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批判封建史学成了维新人士的自觉行为。根据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改良派不论是从历史观念上,还是从方法论上都对封建史学的弊端予以抨击,在关于变法维新的诸多政治问题上,改良派也强调和突出了批判封建史学的重要意义。这就使当时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史学批判与政治批判紧密相联的背景下,康有为、严复、唐才常、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从以下几方面批判了封建史学。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已形成壮观的自由思潮。依据阐释自由的侧重点与立足点、借重资源、实现方式的不同,思想界大致形成了三种自由观,即改良派的天赋自由与自由权利、革命派的民族自由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平等自由。辛亥革命前自由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作了思想准备,尤其是革命派的民族自由观是辛亥革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