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陆灿的《文选》评点在清代士子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笔者在整理明清《文选》评点本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钱氏评本大部分内容实际都是抄录其前《文选》评点本而来,犹以抄录孙《文选瀹注》内容最多,其次是恽绍龙刻《文选纂注评林》、卢之颐刻《梁昭明文选》,及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钱氏评本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是八十余条出自钱氏本人的以后世诗歌、尤其是唐诗"证选"的评语,较李详"唐诗证选"的做法早了二百余年,实开选学"证选"一途。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的《管锥编》是当代中国学术史上一部经典。它选择《毛诗正义》等九种 文化典籍,以全新的视角、方法,加以考订、辩证、诠释,重在抉发文心艺理。并以此为枢纽, 辐射而及美学、哲学、史学、语言训诂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它对周秦至六朝文学的名篇秀句所 做的评析,皆与《昭明文选》有关。其见解多有勾玄取奥、探妙赏奇的创新价值,足可谓《钱 氏<文选>评点》,堪称文选学研究的新阶段。评点法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范式。钱先生对 《文选》的评点,则突破了前贤的固有苑囿。他善于以美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 以及语言文化学的多方面的视角观照历代名篇名句,并且从具体的评点中引发出具有普遍意义 的理论系统。这些理论不只对文选学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与美学史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郭正域流传到今天的《文选》评本共有三种,它们之间内容都有出入,应皆是依当时流行的评本、又有所选择加工而成。作为较早的文人评本,郭正域的《文选》评点与出现于其前的书商操作评本有着质的差别,在《文选》评点学史上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在评点中,郭正域表达了对七子派主张的不满,明确提倡六朝文学,强调文学作品的“表情”作用。批评谢灵运作品的独特角度,则有补七子派一味以格调衡文之偏的重要意义。他的评点也提示着当代人对评点著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免造成文学批评史的遗珠之憾。   相似文献   

4.
俞玚的《文选》评点保存于后人传抄的《文选》评本中,其中以浙江图书馆藏清抄本《昭明文选》60卷所录最为真实可信,较能反映俞氏评《选》原貌。俞玚评点的最大特色是以"法"析《选》,他关于章法、句法、接法的讨论,反映出提倡秦汉文章的复古态度及对官方倡导的清真雅正文风的认同与附和。通过俞玚《文选》评点,我们能更感性地认识到文学批评与时代风气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可以说集《汉书》各版本之大成;但是,其中错讹之处也在所难免。《文选》李善注本大量引用《汉书》,使我们得以窥见初唐《汉书》的基本面貌。利用《文选》李善注中的《汉书》引文及其他相关资料,考校异同,辨别是非,对《汉书》的校勘整理和《文选》的研究均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最后一部<文选>注释学成果,是研究唐代文选学的重要文献,可惜没有传世,也未见诸任何公私书目,所以其影响力很有限,远远不能和李善注、五臣注的地位相提并论.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所藏唐钞本<文选集注>残卷的发现,陆善经注本<文选>才开始为世人所知.从<文选集注>的特征和体例来看,其中的陆善经注是经过删略的,并非陆善经注的原貌.陆善经注在<文选集注>残卷中存量不多,其注释中引典与释词、串释并存,其引典可以弥补李善注.在释词和串释方面,陆善经注既注重释典,又直接解释词义,间有串释大意.  相似文献   

7.
<文选>立"江海赋"一类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汉书·艺文志>和<文心雕龙>的影响,二是汉魏六朝水赋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是萧统本人的山水爱好.此类所收木华<海赋>、郭璞<江赋>两篇作品,前者雄伟壮丽,奇拔不群;后者条理明畅,气势宏大,皆着意于壮丽宏大意象的选择描绘,表现出对穷变于声貎的极致之美的追求,从中亦可见萧统崇尚壮丽宏大之美的大赋观.但这两篇赋在汉魏六朝水赋中,并非成熟的山水文学作品,尚处于山水"喻诸心性德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刘勰与萧统都重视表文一体,虽同赏一些名表,但《文心雕龙》与《文选》更多展示的是二人表文观的差异:刘勰所论基本都是传统的表文类别,萧统则亦重"表"体在魏晋及以后的新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刘、萧二人保守的文体观和重新变的文体观的不同,另一方面见出刘勰规范文体、清晰辨体的目的;《文选》选录李密《陈情事表》应与魏晋六朝孝先于忠的观念、梁武帝倡孝及萧统本人至孝之性有密切关系,刘勰未论及则或因此表重表私情,在表文中较为特殊所致。  相似文献   

9.
赣州本《文选》是六臣本系统的第一个本子,与此前合并本的六家本相比,它与明州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已见"例的增补、增加李善注的内容,采择五臣注入李善注方面,赣州本的编纂者有意识地进行了加强,由此形成了赣州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选旁证》一书,自清末迄今,屡有否定梁章钜自撰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其原撰者为程同文或陈寿祺。本文坚持该书仍系梁氏自撰。文中首先依据程、陈二人传记资料及其学术取向,论述二人不可能撰写此书;然后又依据该书梁氏《自序》言其幼承家传选学之语和文中多处引录其父、其叔父关于《文选》校勘训诂的条目内容等,论证该书撰者非梁章钜莫属,他人假称不得。  相似文献   

11.
在对赋体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时,尽管《汉志.诗赋略》"杂赋"与《文选.赋》二者所面对的作品有多寡之别,但在分类做法与编次原则上有较多的相同点。分类方面,二者在以作品题材为标准的同时,还以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为依据,为特殊赋类命名的做法也相似;编次方面,二者均从儒家的价值体系出发,以政教功用为原则。《文选.赋》的分类与编次当受到《汉志.诗赋略》"杂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最晚至宋初,原本《魏书·高车传》即已散佚,而今本《魏书·高车传》在补阙过程中,既参考了《北史·高车传》,也参考了《通典·边防十三·北狄四》等资料。但无论是《北史·高车传》还是《通典·边防十三·北狄四》,史源均为已经散佚的原本《魏书·高车传》。可以说,今本《魏书·高车传》间接源自原本《魏书·高车传》,并对原本《魏书·高车传》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还原,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体裁进行编排的泛文学总集,《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系统全面的文评著作,两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献,在中国文体学发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文章对两书的分体、论体进行了多层次比较,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文化背景,探究两书的辨体思想对汉代目录学的承传,以及基于自身文献特征、文评观念的化用。  相似文献   

14.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文选》学中的重要一家,只是其注文入宋以后在中途散佚。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探讨了其中所载的陆善经注文的特色和得失;结论是陆注的性质是对于李善注的补注;其注简洁而失于浅陋,精短而嫌于零碎,虽有切当之处而阙误也颇多。  相似文献   

15.
李晖 《北方论丛》2001,(5):40-45
《昭明文选》选诗第一次把咏史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确立了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所选作品,纵向联系,大体展示了前此咏史诗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咏古人古事到借以抒发现实人生感憾,由咏一人一事较为简单到咏多人多事较为复杂,由单篇短制到长幅联章等。横向比较,则可见前此咏史诗的几种主要诗意表现范式,如汉叙式,感怀式,发生式等。对咏史诗创作已积累的艺术经验如情感性,个体性,特征性,现实性等,亦以范本形态展示出来,如此诸端,均对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人的<文选>删述本,是在删削五臣注和李善注的基础上加以己意增述而成的简注本.其删述理念是只求认知,不求细解,注重简明快捷地掌握信息,偏重于疏通文意的注释形式.因此保留的大多是五臣注,少部分得以留存的李善注也被简化、俗化,学术性大受削弱.删述本改变了版面的视觉效果,以方便阅读.增注也多为五臣风格,凸显导读功能,呈现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解读手法.清代选学删述本延续鲜明的指南性,并在变异中深化.明代选学之重视五臣注,蕴含着时代性格对注释性格的选择.传统注本向删述本的转变,反映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商业性浓厚.从知识、思想的社会接受史来看,这种具有指南性的大众读物,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与普遍知识水平的提高,据此可以对明代<文选>删述本及其同类出版物作出价值认定.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编辑《智囊》,其动机在于开启民智,更重要的目的还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智囊》的分类与评点体现出冯梦龙对智慧的独到认识。智慧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深藏于人的心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开掘出来。智慧与观察能力、个人胆略、反应速度有关,而与品行、地位、性别无关。智慧与人才联系在一起。冯梦龙常为历史上的圣人皇帝、朝廷大臣不拘一格发现和使用人才感慨万千,并将今昔对比,对当朝不重视人才、以资格限人的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梁萧统编纂的《文选》,既是周秦至齐梁八代的诗文总集,也是通贯千年的历史文献总集,具有丰富的文化史内涵。《文选序》标举的沉思翰藻之说,长期以来似被误读为追求直观审美理想的命题。其实,这个理论并没有在选录诗文及其所归依的体类中得到贯彻。《文选》所录的诗文,总体上都透显出社会政治与道德教化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正是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血脉。笔者以《文选.咏史》为例,具体揭示了《文选》所表征的中国文化史大义。《文选》不是纯文学,它没有也不可能同经史子分途划界;萧统并非推崇纯艺术欣赏,他没有也不可能与儒家的诗教传统歧出异流。  相似文献   

20.
<合评选诗>、<选赋>、<文选后集>三种<文选>评本由明末刻书名家闵、凌二氏先后相承而刻,都推崇收录郭正域评点,又有各自的特点:<合评选诗>反应了辑评者赞成竞陵派主张的文学批评观点;<选赋>多选杨慎以唐诗注解或赏析选篇的文字,对后世文人评点、研究<文选>有启发意义;<文选后集>则更多借鉴万历年间书商刻印评本.它们实是在书商刻印评本和文人评本双重影响下产生的"综合型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