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近代中国农民进城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民进城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视角,揭示农民工对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影响的某些侧面。认为农民进城有着多方面的正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城市文明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等越来越远离传统而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民工“回流”把城市文明输入农村,给封闭的乡村带来新鲜空气;家族散之四方,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但农民进城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成了当前城市社会各种犯罪活动的重要一支。本文首先从农民工进城后过高致富期望的破灭、社会转型造成的“规范真空”、文化的差距与不公的待遇和弱化的管理系统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民工犯罪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了对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应通过发展经济,并从社会组织、制度和价值评判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控制来解决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就业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利用来自江西地区534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比较了利用强关系型社会资本实现就业和利用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实现就业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工都是通过强关系实现就业的。通过强关系实现就业的农民工就业的满意度更高,通过弱关系实现就业的农民工在收入、就业正规程度等客观就业质量方面更高。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建设专门服务农民工的劳动力中介机构,建设多种形式的农民工服务体系,农民工自身要不断学习,积极融入城市,拓展社会资本。只有通过政府和农民工自身两方面的努力,才能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5.
周骥腾 《河北学刊》2022,(5):188-195
“元宇宙”作为第三次互联网技术革命的代名词,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值得关注。鲍德里亚的拟像秩序理论为我们理解元宇宙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启发性的分析视角。与传统网络社会以虚拟符号的社会化为核心的拟像秩序不同,“元宇宙”时代网络社会的拟像秩序将以社会要素与社会机制的虚拟化为基础,即社会虚拟化。本文从个体的主体经验、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对元宇宙带来的社会虚拟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主体的虚拟化生存,虚拟强关系的生成,交往对象的类主体化以及基于数字表象的公共性是元宇宙网络社会拟像秩序的核心特征。深入探析网络社会拟像秩序变迁中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理解与应对元宇宙对社会文化的可能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流动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社会结构的横向转换,而城市社会中结构制约与交往成本限制使得他们的社会关系处于"拔根"状态,其社会资本难以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功能发生变迁,提供求职信息的功能为市场替代;提供社会支持的功能被脆弱的关系资本少量替代;培育社区内的人际信任、社会规范等功能则无从替代。这些是导致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和农民工社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在结构性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介入提供公共服务、建构公共生活与人际交往平台,使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以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实现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恢复社会资本必要功能的"过渡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褚清华 《兰州学刊》2015,(2):191-197
利用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民工上升流动对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以及背后的机制。研究发现,以经济地位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农民工上升流动,在遭遇城市偏好歧视和统计歧视背景下,主要体现为农民工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农民工的主观心理融合反而会下降。受到扭曲的农民工上升机制显示,进城前的家庭资源稀释效应使得先赋性因素严重影响进城后的上升流动,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对促进上升流动并不显著,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为主导致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回报率也相对要低。  相似文献   

8.
范和生  李三辉 《理论界》2014,(4):183-185
20世纪后期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网络化的进程,促使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基本形成。新媒体不仅引发了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变革,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它重构着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方式、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方式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策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了社会政策对农民工群体社会保护的功能及其意义,认为应明确将“反对社会排斥”作为农民工社会政策建设的目标,农民工社会政策建设的推进要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生存权保护与发展权保护并重,注重城乡统筹,且要依法推进,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身份和户籍政策造成农民工社会资本先天不足和积累困难,从而使进城农民工在城市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取消户籍区分、增加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是农民顺利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中,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功与否,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态度。或更直接地说,是取决于政府对乡村社会的动员程度。为此,20世纪前半期,国共两党都发起了以动员乡村社会为旨归的合作运动,并形成了村落社区中以合作社为中心的新的“社会经济网络”。但是由于两党合作运动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即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由下而上的民众自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相反路径,此种差异致使合作社在社会经济、政治动员方面所起作用悬殊,并最终造成了两党政权合法性在乡村层面重建的迥异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中的重要特殊群体.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形势下,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在分析我国各地现行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利弊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抉择过程中的制度困境的深入剖析,构建了以"大账户+小统筹+公共财政补贴"为特点、可转移、易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适应农民工特点、全国统一的新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身份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方式与自我价值认同上明显区别于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对沈阳的个案研究认为,从农村到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主观与客观上模糊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归属出现了原有定义与现实情况既矛盾又重叠的特殊局面,造成了其城市生活环境下社会身份的缺失,并进一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兵  李丹 《江海学刊》2013,(2):86-91,238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特殊资本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当前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强关系的减少和弱关系的增加。基于江苏省602个农户的调查分析显示,变迁后的社会资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但这种以弱关系为主的社会资本是不稳定的,是需要成本维持的,这导致了农户信贷由传统的道义金融向契约性金融转变。此外,农户异质性会影响农户受到的信贷约束程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和工商经营的农户受到的信贷约束较小。  相似文献   

15.
  荣王   《社会科学研究》2012,(3):101-106
根据“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经历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以及其对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影响.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因素中,网络密度与社会距离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人们交往圈子中亲属所占的比例越大,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就越远;网络多元性对社会距离具有负向影响,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越多,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越近.信任有助于减小社会距离,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都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度越高,尤其是对社会中不稳定关系的信任度越高,那么其感觉到与外地人的社会距离越近.不过,社团参与对于社会距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兰州学刊》2010,(7):86-89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居住空间是社会排斥的重要原因。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排斥。文章建议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外来低收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以满足他们基本住房需求。不过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必将会使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要广开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社会资本起到了决定作用,而人力资本起到了支持作用;在农民工与城市融合过程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社会资本起到了支持作用。在转移和融合中,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分别起到“两级遴选”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比社会资本具有长期性与“门槛性”,影响变量更多,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融合比向城市转移更具艰巨性。由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两级遴选”机制的存在,在农村社会与城市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人员逐步增多,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也进一步突出。农民工这一个特殊的社会夹层地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当下,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应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以保障这一困难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排斥是造成今天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中进退两难窘境的主要原因。结构性安排和制度性安排将农民工阻隔在农村,并贴上了“农民”的身份标签;空间的阻隔和身份的另类标签又影响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资源的获得;社会排斥是一个过程,存在着再生产的问题。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消除社会排斥。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同籍化”;建立符合农民工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20.
王彪 《江汉论坛》2012,(9):141-144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与关系缔结或纾解相伴生的过程,社会资本的多寡与社会网中关系的强弱紧密相连。人是社会网络中的主体,置于社会网络中,关系可以化约为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也即个体在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中拥有的资源,资本的多寡、关系的强弱对个体的行动影响至深。社会资本的显著差异引起个体交往的欲望和行动,社会关系网络也因此产生,但是社会网中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影响社会资本的获取,社会资本在关系变迁中也将实现再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