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家学说基本内容:一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力倡耕织;二是有关农田耕作之法和如何调剂丰歉(农业保障制度);三是主张君臣并耕。农家思想虽与其它诸子学派有近似之处,但它实际乃是原始农业社会部落首领与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劳动的遗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落民间,原始君臣并耕的遗风和耕籍田、祀先农的礼仪主要为原居于楚地的神农氏后代所传承,故先秦的农家学说主要形成、传播和兴盛于楚地,它的先驱者可追溯于春秋末期的楚人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隐士,战国中期的许行、陈相师徒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则代表着先秦农家学派发展进入鼎盛期。 相似文献
2.
3.
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随着流域文化的兴起,汉水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汉水汉字的写读法、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商贸经济等四个方面,结合金文、简牍资料,从汉水与楚国这一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见解,对汉水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4.
5.
先秦时期楚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主要体现在启濮、对巴地的侵逼、对蜀地的经营、对夜朗的占领和庄蹻入滇等诸多行动上;楚国在经营西南地区的过程中,采用了诸多不同方式,如战争、移民、监管、直接管理和变服从俗等;这些经营方式的有效运用,对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楚国的分封制,过去一般以周夷王时楚君熊渠分封三子为肇始的标志。熊渠立三子为王,与周代嫡长子继位、支子别封的通常做法不同,不能视为分封制的典型举措。楚国封邑制大约始于西周晚期或两周之际,是其县制的补充,在东周时期并未得到充分发展。贵族采邑的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楚国当时的边境地带,加之内部组织机构不发达,致大族势力在地方上无法有效扩展。故强宗大族虽长期把持楚国权柄,却难以动摇王权的统治根基,这是楚国未曾出现王权旁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8.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选官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即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职官,基本上出自王族血统范围之内,是王族血统范围内的任人唯贤。对各级职官的考核权、奖惩权都掌握在楚王手中,楚王通过考核来任免和选拔职官,实际上楚王就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权,这是楚国君主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逐渐得到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从包山楚简看楚国的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包山楚简的有关记载来看,东周时期,楚国的诉讼制度已相当完备.从起诉到审理,每一诉讼阶段均设计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予以保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上古中国的法制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论东周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周楚国构建有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防御体系建立在"守在四境"军事防御思想的基础上,以北方防御为重点,注重都城城址优越军事防御环境的择定和多种、多重自然和人工防御设施的组合配置.防御设施包括外围军事据点、长城、山脉、关隘、河流、军事重镇和别都、城垣、护城河、高台地等. 相似文献
12.
查阜西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保护、继承古琴遗产的先驱,是新中国保护、整理和传承古琴遗产的功臣。他从青年时代起,便努力学习,立志振兴古琴。建国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下抢救、整理古琴遗产的辉煌业绩。查先生整理、研究古琴文化遗产的宝贵思想和经验,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今天,我们在继承、享用查先生等前辈努力保护的古琴遗产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他们自觉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科学求实精神,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尽力。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期,第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在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古琴流派--浙派诞生了,它是在古琴音乐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后才姗姗来迟的.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两方面:南宋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浙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南宋时期琴人、琴艺的高度发展是浙派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楚国的归隐现象比较常见,道家型隐士是隐士群体中的主流。楚国隐士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归隐目的单纯,而且往往隐而不出;追求徜徉山水、自娱自乐的生活逸趣;隐士妻子大多支持、追随丈夫隐居。楚国征召过这批士人,而且对于他们的拒仕十分宽厚,并不强迫出仕。楚国众多道家型隐士的存在,以及政府宽容的隐士政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楚国存在一个比较大的世族作家群体。其中,楚伍氏为熊氏分枝,春秋时期世系为:伍参→伍举→伍奢、椒鸣,伍奢→伍尚、伍员;楚观氏为夏禹之孙、帝启庶子五观后裔,出于观丁父,春秋时期世系为:观丁父……观起→观从→观瞻……观射父;桀氏为夏禹之子帝启后裔,春秋时期世系未详;陆氏为熊氏之别,春秋时期世系未详。伍氏、陆氏二族为楚公族,观氏、桀氏二族皆为楚公室异姓贵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伍参、伍举、伍尚、伍员、观射父、观瞻、桀溺、陆通,伍参、伍举、伍尚、伍员、陆通五子皆属楚公族作家群体,观射父、观瞻、桀溺三子可称之为楚公室异姓贵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竹简本《文子》中找到与文子对话的“平王”为楚平王的新内证。《文子》成书后,在楚国传播和增益的情形,也可从文献中找到新的线索。从这些新的证据可以得出结论:《文子》一书的作者为与楚平王同时的楚人,《文子》成书后在战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被增益。 相似文献
17.
蔡庆昱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87-88
"万物有灵观"是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所揭示和论证的一个观点,此观点使得人们重新回到过去,深入了解并认识人类的原始祖先。以此观点来追溯楚人通过其祭祀陪葬品、器物纹饰表达对"神"的崇拜,投射出人们祈求灵魂不死、驱邪祈福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19.
神农氏发祥于楚地,以神农氏相标榜的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也出自楚地,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孟子与农家学派的论辩,是由楚人引发的重要文学事件,反映出儒家与农家、楚文化与邹鲁文化的冲突.<庄子>和<文子>作为战国时期的楚地道家著作,都推崇神农的无为之治,反复出现至德之世的理想画面,以此批判崇尚贤智的治理方式,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古琴作为古代文人教化理想的寄托,必定要在教化的实践上有所表现。它深受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德音"审美观;"中正平和"的雅乐审美观;"物我两忘"的"移情"审美观。分别强调了音乐的道德性、演奏的悦耳性、欣赏的情感性。古琴音乐文化承载起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与内容、善与美、历史与未来的神圣使命,并通过古琴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培养文人的音乐价值观,从而达到"成其政"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