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雪》     
《野草》中,有些作品是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艺术手段,通过美化了的“自然物”来曲折地表达诗化了的“小感触”的。——《雪》是其中的第一篇。《雪》抒写的主体是两幅雪景:一幅是忆念中的故乡江南的雪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应作“原驰腊象”;“惟余莽莽”,应作“惟馀莽莽”。这首词留存的毛泽东手迹,既不是八幅,也不是十幅,更不是十一幅,而是九幅。这首词的词题不是《咏雪》,而是《雪》。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不是“一九四五年”,而是“一九三六年二月”;词的修改定稿,也不可能是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往重庆的飞机上,而应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雪》,自1978年被选为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以来,各种语文刊物和学报,已发表过不少讲析文章,但对该文思想意义的理解,迄令仍有较大歧异。《语文战线》1980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雪〉的不同意见》,对此作了归纳介绍。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对《雪》的不同意见,主要集中在该文有无象征和寄托,应该怎样理解作品中描绘的江南和朔方两幅雪景图画的涵义等问题上,由此造成对某些文句的不同解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虽然曾宣称自己批判尼采及其超人哲学,但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在他的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作品《荒野的呼唤》和《雪虎》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不过,两部作品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例如,在《雪虎》中,实际上隐含作者对超人哲学的某些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的散文诗《雪》,现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主题应如何理解,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作者通过描绘‘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幅雪景,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读鲁迅散文《〈雪〉》,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批评李何林同志的意见,认为李何林同志关于《雪》于情景之外“还有所象征”的说法是与作品实际有很大距离的.(李何林同志的意见可参看陕西人民出版社《鲁迅〈野草〉》注解)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的光彩夺目、千古未有的伟大词篇《沁园春·雪》,写于何时何地呢?过去一直众说纷纭。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主席从延安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在谈判期间,柳亚子先生写诗送给毛主席并要求主席赠诗给他,主席就以《沁园春·雪》赠之。这首词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柳亚子先生并有和作。词篇一经传出,立刻轰动重庆,传诵全国,博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这首词给了人民以极  相似文献   

7.
《一捧雪》秦腔改本是清中期以来戏曲花雅之争中花部诸腔逐渐压倒雅部昆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李玉的传奇《一捧雪》,在内容情节基本遵依原本的情况下,为适应舞台演出和迎合观众审美趣味,《一捧雪》秦腔改本在剧本结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对传奇原本进行了通俗化改编,实现了向戏曲本质的皈依,成为传唱至今的优秀传统剧目。以《一捧雪》秦腔改本为研究对象,对考察清中期以后戏曲雅俗嬗变、戏曲走向以及花部诸腔的戏曲史地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和陈象新先生素昧平生,至今不曾面晤。但在我读了他的《雪鸿集》诗作以后,一个老革命教育家的形象,却顿时屹立在我的面前。陈象新先生(1918-)从1939年7月南通通州师范毕业投身教育工作起,至今已57年.其中,他担任江苏省重点中学海门中学校长几34年.由他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以万计,的确是桃李满天下,芳菲没中华。他在1939年9月《从教》一诗中写道:“卢沟炮响战端开,我为输将到讲台。粉笔多情终不悔,此生许定伴英才。”这是他青年从教时的誓言,也是他大半辈子献身于革命教育事业的写真.艺术地真实地反映江苏教育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雪桥诗话》是杨钟羲与其表兄宗室盛昱合辑的《八旗文经》的姊妹篇,是研究清史、北京史尤其是研究八旗人物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另外,《雪桥诗话》选录诗人的标准,是“略于名大家,详于山林隐选,尤详于满洲……”,一些不为人所习知而又有一定成就的诗人的吉光片羽,往往在《诗话》中能窥见点滴,这在其它书籍中是颇难找到的,对研究清诗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稀缺文献。《雪桥诗话》中,保存了大量明、清两代文人的诗作和史料,特别是对研究清诗意义重大。另外,诗话是有清一代的掌故书,有很多文化史故实都能详见于此,有补文化史乘。诗话“因人及诗”,“因诗及事”,欲“为本朝一代诗史”的录诗宗旨,也揭示其诗史观的传统。诗话以人存诗,以诗纪人,以诗纪事,以诗存史,而且尤详于山林隐选,尤详于满洲,是研究清诗、清史极其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10.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有人称鲁迅的《雪》(辑入《野草》)是“极美丽的诗”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是的,《雪》饱含诗情画意,斐然成章,确实是一首醇香扑鼻、动人心魄的好诗。然而,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分行排列的诗,而是用散文的句法和形式写作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12.
它是藏族诗人伊丹才让的一部力作:《雪狮集》三个大字赫然入目。雪山,是冰雪晶莹的世界,是世人仰止的地方。那里会有吟啸的狮子么?读着他的诗,耳边渐渐响起了雪狮的雄浑吼声,眼前展现了雪狮的凛凛风骨……一、雪山的儿子大概不会有人想到,当一个婴儿“伏在母亲瘦如枯柴的背上”时,竟会是“雪狮伏在巍峨的山岗”;当蹒跚学步的他问“月亮啊/你的阿妈到底是谁/为什么眼里闪着银子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野性的呼唤》和《雪虎》这两部作品是杰克.伦敦的两篇著名的中篇小说。从精神分析角度来探讨这两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可知这两部小说都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在《雪虎》中还包含有埃勒克特拉情结。从而可以说明无论是巴克还是雪虎,他们都是伦敦精神的化身,是伦敦童年的白日梦得以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由于《野草·雪》被选入中学教材,学术界关于讨论《雪》的文章也象进入严冬的雪花,漫天飞舞。见仁见智,意见常常尖锐对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何处呢?粗疏地归类,大约可集中在下列几个问题上。首先是《雪》有没有象征意义?有的同志认为《雪》无象征、无寄托。《雪》的主题是揭示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抒写了鲁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比较少。大部分同志都认为《雪》有象征意义。但一旦论述到“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的具体的象征意义时就产生了三种对  相似文献   

15.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16.
《海天鸿雪记》是一部写妓女生活的吴语小说,1899年6月起由上海游戏报馆以单页每月分期刊印,随报出售,这也是当初报纸附载长篇作品的一种方式。1904年又由上海繁华报馆出版单行本四册,卷首有茂苑惜秋生序,每册五回,每回约三千字,共二十回,故事并未结束。作为李伯元的作品,它比1903年的《官场现形记》和《文明小史》的发刊要早四、五年,可以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后来再没有见到李伯元用吴语写过别种小说,它又是他唯一的一部吴语小说。  相似文献   

17.
以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实践为背景,从现代性的视野中考察铁凝作为启蒙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及其创作,可以揭示在80年代特殊的历史时刻和政治意识形态空间中,铁凝与其他知识分子由于身份、代际和经历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文学话语和意义。铁凝初期创作中以强烈的知识分子主体意识和理性启蒙精神,通过对少女香雪、安然的塑造建构了真正意义上现代性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主体形象,使《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新时期文坛首先发出了“立人”的声音,并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个人化”叙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一捧雪》传奇是明末清初现实主义戏曲大家李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这部戏曲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批判性,艺术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界。读者反应批评学者认为文本不是孤立的自足体,它并不是确定了的意义。一个文本可以有诸多可能性的阐释,但它不会自我阐释,更不能自发地解答读者的问题,而是读者本身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阅读和阐释过程,填补文本的"间隙"和"空白",并在读者自身的"期待视域"指导下最终完成对文本的阅读和评价。《跨国的雪》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在欧洲滑雪的故事。读者的作用在海明威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下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将结合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跨国的雪》一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雪桥诗话》是杨钟羲与其表兄宗室盛昱合辑的《八旗文经》的姊妹篇,是研究清史、北京史,尤其是研究八旗人物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本文立足《雪桥诗话》文本,探析其"雅正"、"质厚"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