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之悲情与解脱,即:生的思索,生的悲哀与生之解脱。回归田园后的陶渊明并没有寻到真正的自由。生活的艰辛,对世俗的关注与无力,及对宇宙自然永恒无限性的感悟,使他更加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与悲哀。人生短暂,他既不能赞同儒家的“固穷”、“守道”,也做不到庄子的逍遥。他要抓住活泼泼的生命,求得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陶渊明以他对生命的独特审美体验,于诗文中,表现出了深刻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死亡·孤独·抗争——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这样一个价值重构的时代,悲剧性的作品更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作家对人类社会、对人生价值与生存追求的哲理思索。海明威的作品首先展示了硬汉精神,深层次上,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是海明威作品中深深的悲剧意识。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沉重的死亡阴霾、孤独的个体奋斗者和超越绝望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在本质上是非悲剧性的或反悲剧性的.它以对有限的经验形态的生命认同消解了对于人类崇高性、悲剧性与自由超越精神的表征.具体来说,这种反悲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悲剧之思的缺席;个体性的悲剧之殇;社会生活的意义之惑.这三个特征一起形成了消费文化的反悲剧意识的问题语境.  相似文献   

5.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与描写时间的诗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在面对时间流逝,年华渐老之时,表现出的忧生之情与时不我待的功业意识;看到了陶渊明在晨夕交替,四季更迭中,体现出的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还看到了陶渊明面对无限时间与短暂人生时,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陶渊明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时间的意象世界。在陶诗的时间意象中,我们看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言意之辨"切入生命的思索,陶渊明体悟到二元性的语言不可穷尽浑整圆一的真意,而要以诗开启真意显现的"自然"境域。其诗文正是这源出"自然"的诗,简淡、醇美,又富有启示性。其生命亦是使真意显现的诗:勘破名、利、物欲,与天地运化融合,把握现实生活。可以说,陶渊明真正体践了"得意忘言"的澄明境界。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田园诗”隽永厚朴。但田园美景、隐逸风度只是他生活、创作的一部分。他蔑视官场 ,赞美田园的宁静之美 ,同时功名难就的悲哀始终萦绕心头而难以排解 ,现实与理想、时空与生命的矛盾冲突谱写了他苍凉悲愤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8.
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相似文献   

9.
消费文化在本质上是非悲剧性的或反悲剧性的。它以对有限的经验形态的生命认同消解了对于人类崇高性、悲剧性与自由超越精神的表征。具体来说,这种反悲剧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悲剧之思的缺席;个体性的悲剧之殇;社会生活的意义之惑。这三个特征一起形成了消费文化的反悲剧意识的问题语境。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的杰出代表,其生命意识以理性精神为统摄,以生活实践为引领,以诗性体验作表达,经历了三种跨越:一是由向往功业到躬耕守节、立善遗爱的跨越;二是由向往长生的焦虑到坦然面对人生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的逻辑和历史之维展现了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发展历程,并将魏晋时期的生命思想推向新的高峰。诗与哲学是近邻,故就人生哲学而言,陈寅恪誉陶渊明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