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国有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所有作为委托人与企业经理作为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预算约束软化,因此导致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双方对未来博弈次数及委托代理信誉预期的不确定性。为了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就必须促使委托代理双方实现重复博弈,加强双方的委托代理信誉,从而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只有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彻底改变政企不分状况 ,并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 ,才能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将"内部人控制"仅仅看成一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研究的一个误区.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部人控制"制度首先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应从制度演进的本质上把握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是看到这种由于效率而逐渐设计的内部人控制制度存在着负面效应.指出国有企业治理的任务不在于对"内部人控制"制度形式的彻底否定,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包括有效的产权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内外部监督管理和规范信息披露,减弱"内部人控制"制度中的信息非对称性,限制其负面效应,引导其正面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的“内部人控制”具有明显的事实特征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单一 ,国有产权的所有者形同虚设 ,同时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乏力 ,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是解决公司内部激励机制问题,降低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成本,避免内部人控制发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我国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管理层收购大多数都不是彻底的管理层收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内部人控制。文章首先按照管理层收购的操作顺序对可能发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进行了划分,并探讨了引起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一些主要原因,在文章最后提出了控制管理层收购中内部人控制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台刊《东亚季刊》第30卷第4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内地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是这种“过渡”的难点和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我们理解现阶段内地社会的一个关键。文章从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最大问题———内部人控制出发,对现阶段的国有企业问题进行解析。文章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模式(principal-agentmodel)来分析这一问题,指出内部人控制并不像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对经济有负作用,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改进。分析表明,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主流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人”模式 ,它忽视了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 ,与“外部人”相比较 ,职工更有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去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为了充分发挥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上的作用 ,应有国有企业职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人控制是与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相伴随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环境中 ,经营者在国有企业双重目标经营下形成了一种以追求内部人控制为取向的偏好行为。本文认为内部人控制偏好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独有现象和主要障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外部环境制约弱化及经营者的利益驱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从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 ,外部经营环境的营造和经营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在进行改革、向公司制迈进的同时 ,其“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渐突出。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得出的结论是 :必须理顺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健全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 ,才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若此问题不设法解决,不但对股东利益有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影响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内部人控制的企业并不是直接地、无条件地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在界定两者之间的差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内部人控制的产生原因及其正负面影响,进而提出解决内部人控制的可行性方法,规范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且国有股居于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应从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培养机构投资者、发挥银行等债权人的监督作用等方面来防止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加入TPP后,国有企业将受TPP竞争中立规则的规制,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优化、提高企业合规性等改革与TPP竞争中立规则的适用性成为中国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TPP第17.1条的协定文本进行文义解释的基础上,归纳TPP国企界定的标准,并结合国企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分析TPP国企定义对国企分类改革的启示。研究认为,充分竞争类国企更可能被TPP认定为国有企业,应优化股权结构,即将此类国企的国资比例设置为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或国有资本参股,直至实现国有资本的完全退出;鼓励设置优先股,严格限制金股、复数表决权股等特殊管理股制度在充分竞争类国企的适用,以弱化国家股的绝对表决权地位,达到合理规避TPP竞争中立规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非国有制经济比重的上升。这一变化是否具有“合理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这一重大例题直接涉及到对整个市场化改革成败得失的基本判断。本文对此进行了综合考察,实证分析显示出,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与市场化的进程、要素使用效率尤其是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年均经济增长的高速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展示出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上的“合理性”。关于所有制变化所导致的经济主体凭借财产所有权获得收益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契约论和供求论相结合的解析框架进行了有说服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 ,必须在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国有企业外部环境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以完善为主题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过去,展望到202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三中全会《决定》在改革理论上有新进展,突出地表现在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完善新体制、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等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等。  相似文献   

16.
股权性质 、两权分离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2004-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参照Vogt投资研究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而且相比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更为严重;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和两权分离程度的降低能够对企业过度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且相比非国有控股公司,这种抑制作用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中国即将加入 WTO的现状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百年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对外资银行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及劣势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并对如何增强国有商业银行业综合竞争力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公司进入第二阶段以后 ,出现了“经营者支配” ,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中同样面临此类情况。如何完善我国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 ,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如完善资本市场、改革银行体制、选拔经理人才以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转轨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也已经认识到原有的遍布于各个领域的国有经济与具有机制灵活、经济成本的自我约束力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膨胀力较强的非国有经济相比 ,效率低下而明显的缺乏竞争力 ,并呈现出不断收缩的态势。针对这一情况 ,国有经济的退出问题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焦点 ,并提出了多种退出方式 ,但这些探讨多是从体制内主动退出的角度出发 ,然而由于体制内主动退出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 ,且在转轨时期面临着层层壁垒 ,使得我们必须对这一退出路径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