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简  李清文 《学术交流》2005,(12):185-188
"大雅"讽谏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继承、发扬了原始氏族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贵族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理想中的君王形象.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荟 《社科纵横》2008,23(4):134-136
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①的境域,以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和阿马蒂亚·森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为理论视域,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遭遇的历史性时刻,面对自身的当代转型、它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现代性"价值观本身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复杂局面,如何找到"中间道路",找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从而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提供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3.
"和谐"、"共赢"是新世纪我国外交工作的新理念。把握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提出这一外交新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提出这一外交新理念的文化渊源。我国的外交实践充分体现了"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奉行"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从而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人寻求解决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不仅要追求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物质文明的创造,更须自觉尊重中国人以家庭为重心的伦理文化传统,发挥"和合"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命本性的完善.因而,真正实现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创造性转化,根本还在于人,在于秉承儒家文化传统底蕴的中国人自己,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在当代中国的碰撞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中国现行的法律主要移植于西方,因此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的冲突在本质上是中西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诉讼观念上的反映.应该深入发掘"无讼"观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符合的合理内核,使其能够促进移植法律在中国的适用,以实现法的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青春类型电影,大体走过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第六代"导演是青春电影创作的主力军,在后现代语境下,当代青春电影设法展示了一代电影人对政治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但本真的迷失与缺位是中国青春电影始终无法规避的硬伤,一味将青春影片商业化,淡化了青春电影所拥有的深刻文化意义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飞跃,就要聚合磅礴的力量.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别善于"聚"合"的政党.中华民族要持续伟大飞跃,就要增添特殊的"核动力".这种能够持续发展、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核动力",来自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与世界各国共商、 共建、 共享,遵循平等、 追求互利的新路——"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8.
祝成生 《社科纵横》2007,22(3):34-36
传统社会虽不乏"公"观念,但大多带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抽象伦理意味,其政治层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明显缺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公德意识的阙如.当代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在理论上确立了公德的伦理基础地位.但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公德不彰现状,惟有通过励行德治、重整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  相似文献   

9.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于古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及古代刑罚的残酷性和强调"教化为先"的"德治"传统,而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便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由于历史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翻译方法,它们以翻译的主体和对象为边界,前者要求"接近读者",后者要求"靠近作者".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日益趋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继续存在.因此,归化与异化具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在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文本翻译中,应以归化为主;而在以文化传播为目标的文本翻译中,应以异化为主.  相似文献   

12.
吴宓、缪凤林是"学衡派"中谈论人性较多的学者.他们主张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可善可恶.他们的人性论有重要的西学背景,但主要是对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的复归,表现出"学衡派"作为文化民族主义派别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不仅是一系列经济发展指标,更重要的是现代的政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民主意识.然而我国当前的现状却是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严重脱节.这种状况的深层根源在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固着所导致的对现代文化的非理性抵抗.为此,我再次提出"好公民"概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植入到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中,旨在融合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对"公民"的内在要求和我国传统文化对"好人"的一贯诉求,使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和法律文明因注入儒家文化的血脉而不再给我们一种完全疏离于本土文化的异己感和外在感,促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完成法治社会"公民"的角色转换,以文化的和谐来构建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蔓延的"污"文化,人们的意见莫衷一是.它是对立于官方文化的民间文化狂欢?还是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堕落?由这两种声音延伸出大为欣赏并听之任之,抑或是惊恐不已而力主管制的差异姿态.然从景观批判维度而言,市场机制及媒介宣扬潜移默化中塑形的身体景观引动了欲望阀门的松懈与下调,乃是"污"文化的总污头,网民在私人媒体中自发的污词创造与传播则成为推波助澜的重要浊支.鉴于源头的媚俗及支流的浅薄,推行去"污"文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对"天"既崇敬又畏惧,认为顺之者昌而逆之者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必然反映,是不可逾越的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而以此为理论依据,中国古代产生了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律制定时遵循的"则天立法"原则,法律实施时实行的"司法时令"等制度.因此,立法与司法中"顺天则时"的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自然规律与人间法度相类相通.浑然一体的格局."天之法"因此具有了实用价值,而"人之法"也因此具有了合理性和神秘性.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传统法律的自然观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存在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刘丽珺  张继焦 《创新》2021,15(2):73-83
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剖析文艺类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多种结构转变和功能变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文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多元化,如在城市复兴、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节庆庙会等不同场景或经济社会结构中均有存在,并以原生型、关联型、碎片型等不同的"结构—功能"形式,传承和发展着文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丽珺  张继焦 《创新》2021,15(2):73-83
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剖析文艺类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多种结构转变和功能变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文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多元化,如在城市复兴、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节庆庙会等不同场景或经济社会结构中均有存在,并以原生型、关联型、碎片型等不同的"结构—功能"形式,传承和发展着文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熊杰 《创新》2021,15(3):109-116
"反向春运"是"春运"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向春运"的出现,为参与"春运"的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出行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伦理价值的挑战,并由此引发的出行安全问题、代际价值观和消费观念的冲突等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正确规范出行行为,创新出行方式,引导人们对价值观的科学把握是应对新时代"反向春运"现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之"政府责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确立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原则.该原则的确立是由中国的"国家主义"政治传统、国家与社会的双轨制社会结构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影响等诸多原因造成的.然而当下,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原则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产生了脱节,并且已经给中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行将制定的<法律援助法>应该在界分国家与政府内涵的基础上,确立法律援助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民进党推行"教育台独"是为其"政治台独"服务的,其核心是"去中国化"。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台独"冲击岛内民众的文化认同,必然影响民众的国家认同。认同中华文化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教育台独"就是要破坏这个基础,比"政治台独"更具欺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