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文章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课程体系设置、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实践证明,基于"产学研"平台和校企导师团队及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研究生教育这几年飞速发展,从半脱产研究生、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到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庆石油学院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发展”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介绍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给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即高校人才引进、创新实践型导师的培养、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导师组建设、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进行导师培训、建立合理的兼职导师引入机制和严格导师遴选以及健全导师监督制度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质量至上”的思想 ,与时俱进提高培养质量 ,才能实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工程硕士教育体系、监督机制和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对如何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标志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必须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体间性理论以其崭新的语境和独特的视域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可行的路径选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困境,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主体间性视域,构建主体间性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切实保障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肩负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刻不容缓.新世纪的研究生政治理论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自身改革努力的坚实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为时代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他们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针对传统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建立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学化管理增进效果、教学与实践同频共振、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作用等4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优化方案,构建新时代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此达到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所以,必须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借鉴国外、国内知名高校的做法,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多学科综合、校企结合及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机制,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背景、专业特色明显、实践技能娴熟的研究生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但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从创新意识、人才选拔、知识结构、学术交流、导师队伍等角度提炼出五种主要因素,并相应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纲 《理论界》2003,(3):88-89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0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27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5%左右。招生数量增多了,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一个摆在高等学校和研究生指导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证,导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研究生的质量,特别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作者结合多年从事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研究生…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也对现行的外语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以此针对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应当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对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教育教学质量成了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为此提出了从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教学体系结构、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共享实验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抓好学风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新观念、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不断优化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研究步骤,探索基于合作翻译项目的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策略:依托合作翻译项目,提高人才培养和国家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协调四方主体完善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孙宇  韩萍芳 《学术界》2007,(6):205-208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全球化浪潮波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许多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逐步迈入"全球化"时代.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我国人才培养,尤其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国际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开放的研究生教育市场和变革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提高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人才素质的国际化和面向世界实现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52-152
北京大学2005年11月9日表示,要把研究生培养成创新型领导人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发生质的转变,研究生招生制度和招生模式也将有重大改革。北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能减少,招生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工作研讨会上,常务副校长林建华表示,北京大学要通过全新的培养定位——努力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型领导人才,  相似文献   

16.
李宏娟 《理论界》2010,(4):216-217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根本宗旨。在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旧的培养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学校应不断探索培养机制改革的新方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大批量、对口径、高层次的专门型人才。教育部从2009年起扩大了应届本科生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范围,为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了新的培养理念和4P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开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研究开发的内涵及经济作用后,分析了研究开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研究开发是研究生教育中的独特内涵,因此,它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开发工作是学校密切与社会联系,发挥产学研作用的桥梁与纽带,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研究开发形式,使研究生教育中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及转化直接出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出高层次人才,增加社会和研究生的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状态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探讨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培养规模的重要意义及其他客观因素,文章从培养规模的角度对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优化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导师素质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兴山 《理论界》2001,(4):44-4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质量。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当属于研究生导师的素质。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者。首先,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构建者。研究生入学后,研究生导师根据培养目标,为研究生设计部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形成培养计划;其次,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研究生教育以“结合科研,锐意创新” 为宗旨,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科研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