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办于上海的《生活》周刊(1925.10—1933.12)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其内容丰富、涉及居家日用方方面面的广告,直观而具体地展现了20世纪20-30年代上海职员阶层的衣食住用,从中我们可以领略与想见那时职员阶层小康体面、趋向现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日趋蔓延,追求符号意义的消费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窠臼,消解精神生活的神圣,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及心理问题,使大学校园变得浅薄、庸俗和放纵;"符号消费"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是当下异化的消费世界的真实写照,揭开符号消费的本来面目,有利于大学生回归消费的真谛,重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略论宋代市民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城市突破性发展,形成了市民阶层,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市民消费已成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大亮点,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出现了市场化和大众化两大趋势,引导着宋代社会消费潮流。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启动,英国实现腾飞,成为第一个迈入现代工业文明的国家;消费领域,英国出现消费革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最早进入消费型社会.现代消费社会的兴起,在于工业革命后巨大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社会产品的丰盈,长远来看工业化最终导致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社会的到来.然而在工业化初期,尽管物质财富呈爆炸式增长,但遗憾的是英国经济腾飞的成果并没有为全体英国人所共享,尤其是并没有给社会下层工人阶层带来福祉,相反工人阶层陷入了普遍的贫困和人文灾难之中,因此研究工业革命前后工人阶层的生活境遇与消费状况对于我们反思现代性价值观念和消费主义的泛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推动消费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镜鉴.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与解释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需要全面分析看待这些社会机制的互相联系与共同作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可以看到,消费本身不再只是获得商品使用价值或是展示社会地位的工具,它与个体的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并最终与阶层认同与阶层归属发生了紧密联系。中产阶层在消费中寻求自我定位和认同建构,同时存在中产阶层消费亦存在狄德罗式的溢出效应,即地位的上升与消费的上升相伴,进而达到相互协调,此外现代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在新中产阶层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从内在逻辑上看,当前我国中产阶层消费的社会区隔是由阶层攀比与地位竞赛、自我定位与认同建构、消费扩张的溢出效应、个性化消费与生活世界的拓展等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性休闲生活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代形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女性休闲是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女性是无闲阶层或少闲阶层;到了现代,女性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飞跃,于是她们已成为学习、体育、服饰、艺术、旅游等休闲生活和休闲消费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美容美发、服装和旅游业等休闲产业的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7.
王聿蔚 《社区》2002,(8):56-57
父辈的影响。而这一现象在社会各阶层中都可以见到,尤其是在上层社会,似乎更加显著。根据萨尔卡的报告,除公司职员这一阶层外,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免不了“子承父业”的现象,而职员这一例外情况又恰好从反面印证了这条规律,因职员阶层在很大程度上业已女性化了。说老实话,当我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费斯·波普康在《爆米花报告》一文中论述了21世纪的生活形态和消费趋势;近来,波普康又在《研究》一书中预测了21世纪人们的生活趋势。拜金主义由于世纪末金钱魅力势不可挡,到了21世纪,“渴望快速发财”的念头将会膨胀到另一波高峰,“重视自己私利”或许来自社会的更大压力满足社会既定价值观的衡量和比较。强烈的拜金主义将主宰人们新世纪的生活形态。精神需求随着新世纪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需要进行一些活动舒缓情绪,于是人们开始玩过瘾又不真正冒险的刺激:旅游、接触虚拟现实、攀岩等。在21世纪,白手…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初次分配工资分配率、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各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作为分析指标,经分析研究所得结论为:低、中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与分配率负相关,分配率所代表的初次收入分配总量性影响对中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影响较大,中、高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占比都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正相关,其中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代表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性影响对高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影响较大;并针对各阶层的特殊性对各收入阶层旅游消费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富民必然有诗词消费需求。富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群体心态,对诗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富民阶层需要而写作的诗词,随之具有了某些较为固定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解读女性时尚杂志的不良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女性时尚杂志的发展可谓成绩喜人.女性时尚杂志在显现了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在消费主义催动下产生的消费奢靡化和贵族化现象,在个性解放思想催动下产生的两性关系情色化,在快餐文化催动下产生的文化休闲的低俗化,以及在女性主义旗帜下以隐性方式进行的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反向禁锢.  相似文献   

12.
三味书屋     
《金钱传》 作者:(美)泰德·克罗福德 译者:段敏 史育哲 定价:19.00元 出版:珠海出版社 在物质文明和消费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金钱与人类一起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拜金主义成为时代的致命伤,金钱挥舞着魔幻的手扭摆着人们的心理生活、感情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们努力拨开金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生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96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考察了大学生的消费经济来源及其经济来源的承受能力,指出当代大学生必须端正消费心理,以消费行为检验、规范、发育自己的人格,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能够认清实际及自己家庭经济现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指出大学生消费文化生活对其人格与精神生态的影响,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人格与精神生态和谐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 源氏鸡太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本名田中富雄,一九一二年生于富山县,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二日卒没,享年七十三岁。一九三○年毕业于富山县立商业学校,进住友公司任职,一九五六年辞去职员职务,开始职业创作生活。作者在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职员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日本薪金阶层即工资生活者,比较客观地反映  相似文献   

15.
齐梁时代音乐消费的高涨与其时社会风气的奢侈和清商新声的发展关系密切。齐梁音乐消费的主体包括市民阶层和上层贵族,民间自由活泼的音乐消费情境和上层社会奢华、精美的消费情境说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齐梁音乐消费直接推动了包括清商新声和中原旧曲在内的乐府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消费方式往往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商业的发展,引起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的变化,催生着消费方式的变革.伴随社会财富的积聚、商品经济的繁荣,各级各阶层尤其是中上层的消费欲望被大大刺激起来,人们的生活从生存型自给性消费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到享受型商品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占重要比重.纵观唐代社会生活,世风皆以侈靡相高,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到歌舞娱乐的精神生活,高消费、尚奢华成为大众的消费倾向.娱乐服务业尤其是青楼妓业的消费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盛唐奢侈性消费结构中最为突出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方式体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区别,商品被用来标识社会差异,并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消费文化本身就是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的体现。文章通过分析SPA生活体验这一消费活动与小资的阶层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消费活动中所蕴含的阶层区别,从这一具体案例中探究经济行动是如何被社会所定位,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赵宋立国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策,士大夫是宋朝统治的基础,其风气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机构的效能,政治的清明以及宋王朝的兴衰成败。因此士风研究是宋代政治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宋初三朝是宋代各项政策体例的草创期,对于有宋以来的士风建设,士人精神格局影响深远。宋初士大夫阶层的整体精神风貌表现为隐逸、变节、奢靡和因循持重。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学研究近年来成为发达国家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薄弱。就消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该分支社会学在研究理论方面的主要视角有玛丽.道格拉斯的消费的文化意义、鲍德里亚的物品消费的制度与符号、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布丢的区隔与文化资本等。文章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消费包含的社会意义,即形成"我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从而维持与整合群体特征和认同感,以及展现某种"标志"和培养阶层归属意识的功能,应当成为消费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消费主人公和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物的价值已不再取决于其本身能否满足人的需求或具有使用价值,而是取决于作为交换体系中消费者的身份符号的价值。而《夜色温柔》的消费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社会低阶层成员被“物化”,成为高一阶层消费者购买、甚至浪费的商品;另一方面,社会高阶层成员的消费选择往往成为努力获得“晋升符号”以向高级阶层靠拢的社会低阶层成员效仿的对象。总而言之,《夜色温柔》中的主要人物都陷于消费陷阱中,陷入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中,而丧失了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展现的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主要病理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