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首要问题。错误的和教条式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和丧失。科学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政治素质尤其是信仰,不仅事关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更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极大的威胁和考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俨然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新形势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都进行反思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和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性,不断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潮的批判,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当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修养,增强辨别能力,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坚定政治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中,从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信仰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政治信仰,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一部分人出现了信仰危机,如何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仍然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压力.坚定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命题.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必须椎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理论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完美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新辉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繁荣,有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好转,有助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地推进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意蕴,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诉求的因应对策是:优化信仰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时俱进地创新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6.
李达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作出了独特贡献.李达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形成、成熟、深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研究性、现实性和斗争性的鲜明特色.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立足于实践,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建华 《学术论坛》2006,2(3):55-59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信奉和追求。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在全党进行广泛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努力解决广大共产党人理想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首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认真面对“在变化的条件下 ,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根本的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相似文献   

9.
倪红燕 《理论界》2013,(6):56-58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应充分认清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中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努力塑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人格形象;通过工作实践特别是制度建设维护人民大众利益、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夯实党的组织基础,脚踏实地筑牢全党及全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紧紧抓住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关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同的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社会批判性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应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挖掘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境况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的挑战。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今天强调信仰重建,旨在反思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恢复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信仰底蕴,以达成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铸。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不同的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必须首先分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从发展阶段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可以分为信仰的大众化、理论的大众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实践指南的大众化三个阶段。我们只有认清了分析的角度与阶段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改善,必须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第二个转化"的实现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在关注社会现实、审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真正达到"原理"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作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5,14(3):102-105
中国现代作家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可分为两种类型:信仰型和局部吸收型。对前者而言,无政府主义成为他们从传统儒教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渡;对后者而言,无政府主义为他们的文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未形成一致定论,部分调查认为大学生群体存在信仰危机。通过对山西某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仍是高师学生信仰的主流,但大学生信仰中出现的多元化倾向,以及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缺少信心等问题,需引起重视。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并发挥网络媒体、党团组织和党员的独特作用,引导、帮助高师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恽代英先后主办?主编或编辑了《道枢》《光华学报》《武汉星期评论》《中国青年》《新建设》《平民之友》《红旗》等刊物? 他主张将宣传群众作为刊物的中心任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主张刊物着眼于研究现实问题,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主张刊物积极引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鼓励学术争鸣和提倡有趣问题之研究,有利于激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强调在办刊过程中努力吸收读者意见,拉近了刊物与读者的距离,有利于读者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恽代英还亲自为所办刊物撰稿,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纠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批驳了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维红 《晋阳学刊》2007,1(5):38-41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中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替换概念的做法也有降低马克思主义地位、放弃信仰地盘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点、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