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NPO)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是与政府、市场机制相平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国外社会福利事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传统福利制度进入转型时期,从福利制度自身规律出发,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建立新型社会福利制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合作主义福利模式”应为我国福利制度创新的目标取向。这种模式是以非营利组织的存在和有效运作为支柱的。我国应当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优势,推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法对30年中国社会福利的学术轨迹进行主题研究:30年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福利研究的宏观轨迹与特征;中国社会福利从政府定位转向民生需要为本的定位;30年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学术转型与领域创新、中国社会福利学术发展的未来轨迹展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发展脉络,发现中国已经形成了社会福利学科领域和基本体系。但是,中国社会福利有一定创新但对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回应还不足够,社会福利研究急需深化。  相似文献   

3.
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大连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中国大连社会福利制度研究的背景、实施情况及影响,该项研究旨在提高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率与公平。尽管该项个案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很有限,但它的影响却是极为广泛的。从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讲,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政策研究与政府行为的结晶,大连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建立,就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该项研究对整个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法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容提要 秦汉时期,社会福利受到执政者重视。除了帝王诏令中多见强调优遇“鳏寡孤独、穷困之人”等词句之外,有关社会福利的立法和执法的历史记录,也说明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健全和政治思想的成熟,政府行政内容中已经将关于杜会福利的政策置于比较显著的地位。对于秦汉时期社会福利法规的分析,不仅有益于深化对秦汉政治和秦汉社会的认识,也有益于中国社会福利史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学界主要聚焦于如何发展社会福利的研究,对于为何发展社会福利则讨论不足,从学理上廓清社会福利发展的动因与机理尤为重要。西方社会福利发展包括趋同论、扩散论、意识形态论、文化论与个体精英论等多元解释,这些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主驱力:一是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福利社会的想象力与行动力;二是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文化形塑着民众的公共性,唤醒了人民的社会权利和福利意识;三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干预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四是社会治理技术化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福利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这些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导致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出台,深刻改变了社会福利制度特征与政策模式,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经济市场化、福利社会化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促使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初露端倪,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消除了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它也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创新的正确方向.然而,改革伊始,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诸多偏差造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长期徘徊不前.因此,反思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社会化为目标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福利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社会福利概念辨析——兼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北海 《学术界》2008,(2):278-282
国内有关社会福利概念及其与社会保障关系的观点可分为四类,即剩余性的狭义福利观、制度性的狭义福利观、发展性的狭义福利观和广义福利观.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词源意义、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等逻辑角度来看,社会福利应包含社会保障.从现实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的子系统,是社会福利的基础和起点;社会福利是指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生活需要而提供的一切资源保障与服务支持,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社会福利是中国内地社会福利制度转型到适度普惠型制度的重点之一。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包含三个维度即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和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本项研究以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为研究对象,以制度安排三个维度为分析单位,使用内容分析的方式来剖析内地与香港的残疾人社会福利。研究发现,内地残疾人社会福利正在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型,而香港实施的是普惠型。两地残疾人社会福利具有三个维度的异同:(1)社会福利政策维度:内地和香港的政策框架基本相似,但内地缺乏操作性的政策。(2)社会福利机构维度:香港机构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机构管理水平也高于内地。(3)社会福利服务维度:香港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其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在服务类型、内容、人力资源等方面领先于内地。综上所述,中国内地残疾人社会福利应该在三个制度安排维度上进行改革和发展,以解决8000多万残疾人困境,提升他们的福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社会福利项目的供给本质上就是从顶层设计角度去重新确立社会福利体系的责任基础、重新界定社会福利体系的责任关系以及重新调整社会福利体系的责任结构。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责任基础不能依据国家干预主义理论,也不能依据新自由主义理论以及所谓的中间道路理论,而应该以底线公平理论作为社会福利体系顶层设计的责任基础。从责任结构来看,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纵向责任结构要科学地揭示出整体的社会福利体系、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具体的社会福利政策关系;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横向责任结构要能够准确划分各社会福利项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福利支出与财政收支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社会福利项目的供给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一直伴随较低的经济福利转化,表现为社会发展支出占GDP 比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量重复建设和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其根源在于产权不清以及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福利有两对重要的理念类型:补缺型和制度型;选择型和普惠型。前者以社会福利的政府责任为划分原则,后者以社会福利提供方式为划分原则。中国社会福利不是简单地从补缺型转型到普惠型,而是应形成新的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即普惠型福利为主,选择型福利为辅,适度普惠。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是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定位原则,国家是社会福利提供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其他多元部门也担负着社会福利提供的次要责任,政府、市场、家庭、社区连接成为层次有别、功能互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满足社会成员福利需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福利观念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成员既拥有接受社会福利的公民权利,同时也承担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之重大转型,应当分需要、分目标、分人群、分阶段逐步构建起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济公益诉讼案件不能通过传统诉讼方式很好的加以解决,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经济诉讼法的需要,经济诉讼法的实质是经济公益诉讼法,经济公益诉讼不同于经济法上的诉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复杂化.我国应构建经济公益诉讼法。经济公益诉讼只是各类公益诉讼中的一种,经济公益诉讼法也只是公益诉讼法中的一种。因此。我国应构建一个涵盖各类不同公益诉讼,跨越部门法的新型综合性的诉讼法——公益诉讼法,公益诉讼法作为一个整体应成为第四种诉讼程序法。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分层看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丽娜 《兰州学刊》2011,(1):191-195
建设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的福利体系是我国新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构想,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社会福利方面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的财力只能维持一个基本的、低水平的福利全覆盖。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层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针对不同阶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利法律制度是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所有关于社会福利的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在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下,我国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存在一些缺陷:缺乏体系性、普遍性、组织性和监督性。我国在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过程中,要构建发展性、正当性、需要满足型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形成在《社会福利法》统领下单项法和专项法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他们还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 ,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定领域,通常指由民政部门主管的专门为老弱病残提供的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诸如儿童福利、老人福利和残疾人福利等,而服务的方式主要以院舍供养为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政部门一直在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法,试图改变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和企业办社会的传统格局,从而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或个人共同营办社会福利服务的局面。然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企业办社会的包袱基本被取消了,但政府独立支撑社会福利服务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由此而导致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政府对公民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不足,二是政府投入不足,缺少对民间资金的激励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从社会福利责任中的退出。政府必须发挥资金投资主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论公益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泰来  唐硕琨 《云梦学刊》2012,33(4):74-77,158
公益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公益伦理建设是我国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第二,公益伦理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第三,公益伦理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参与式福利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福利理念,主张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以该理念为指导,中国福利制度建设应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变福利济贫为教育培训,解决弱势群体能力贫困,提高其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减少福利依赖;注重公民“心理利益”的培育,提高民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变工作与生活负担、风险为机会与福利;提供机会提高民众在福利政策中的参与性,以提升中国的社会质量,共同促进福利改革;重视家庭、开发并扶持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多元福利内容的提供,加快感性实践与感性选择下的福利社会化发展,从而建设一种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公民多元福利需求的特色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