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3.
在音乐体验中,情感反应是将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作为我们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是将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生活的情感,投射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音乐可以表现和激发人的情感,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的内心体验,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音乐可以激化人的情感,并且能使人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时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等空间艺术在时间中凝固不变,可以整体欣赏也可以局部临摹.而音乐在时间中变化起伏,在时间流程中按一定构思出现在作品的各个部分,直到最后形成整个形象.它看不到、摸不着却最能感染心灵.它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尽致的手段.音乐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最好的交流工具.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艺术化的提炼,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音乐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音乐是社会生活、客观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实反映.我国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体验的口头创作,是伴随…  相似文献   

5.
表情的艺术     
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文艺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艺术不仅是生活的“再现”,也是生活的“表现”。不能满足于再现其“形”,而且要表现其“神”。艺术不仅要提高接受者的认识,更要陶冶接受者的感情,不能只考虑“晓人以理”,关键还在“动人之情”,艺术不仅是生活的典型概  相似文献   

6.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黄琼珊 《南方论刊》2004,(6):56-56,52
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翻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实践,往往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含蕴着穷愁、忧郁、痛楚的情感因素,不妨称之为忧患意识。由于忧患意识强烈地表现在非功利的艺术氛围以及文化心理结构中,因而特别使得代表中国文化建构重要基因的诗词书画,沿着“诗可以怨”的分支发展,并形成“蚌病成珠”或诸如“狂”“怪”等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本文拟就此作一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文学评论中讲“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的文章比较多,诸如“创作需要感情”、“文艺作品要以情动人”、“艺术就是感情”等论点,都讲到了。其实,关于情与文的问题,前人早已作过反复的论述。两千年前,人们就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话来说明诗歌创作。“万趣会文,不离情词。”古代大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这种论断,直到现在看来,也还是对的。没有较为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文学创作是难以想像的;不直接或间接借助于形象表现一定的情感的文学作品,是不会感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效果的。现在,谁也不会否认或轻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无可讳言,近年来评论者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四人帮”横  相似文献   

10.
肖彦 《理论界》2004,(2):102-103
在大学校园中,音乐文化活动是最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的活动之一,开展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追求什么样的流行趋势,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健康高尚,也常常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品德的集中表现。古代曾经有过“闻其乐而知其德”、“从乐观德”的音乐论述,现代高校学生在社会上影响的辐射面较宽,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的确是一个重点工程,它在大学生生活及其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音乐与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作品大多以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邓青 《理论界》2022,(6):61-68
对儒家而言,内在的情与外在的礼之关系是一基础论题。情是人心感应于事物而生发的内在心理活动,为人之现实生命活动的基本表达样态。礼之制定与践履须以人之诚意与真情作为内在要素与基本要求;同时,礼亦能够表现情,文饰情,又还以培植情,这些都表现出礼“顺人情”的一面。另外,礼还节制人情,使之合宜适中,由此建立和谐的伦理—政治秩序,这是礼“治人之情”的一面。立足于对人情的随顺与治理,礼成为既仁且智之人道。  相似文献   

12.
1 艺术的存在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物质现实,但艺术的实质却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精神活动现象。这种现象的存活,是主体对世界进行的艺术的思考、表现和整合,是对客观世界和艺术实体的一种统一和超越,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再现说”,还是“表现说”,都明显地存在着不足。因为艺术既非简单地复现外在世界,也非简单地复写内心世界;它既不是生活的复印机,也非情感的贮存器。艺术是一个自主性的存在。我既不赞成社会——历史主义的还原,也不赞成情感——心理主义的还原。因为艺术不是一个漏斗或通道,让生活或情感在这样的容器中来复运动。如果那样的话,艺术便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艺术活动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射的因果链。艺术的存在不只与构成艺术的物质性实体有关,还和主体心理活动的方式有关,同时更依赖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融汇、升华、创造。艺术不仅仅复现生活和情感,它是经过符号转化之后的产物,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刘进 《船山学刊》2010,(3):71-73
《乐记》对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持"中和为美"的观念,音乐的中和不止是人与自然、人与他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音乐情感本身的和谐与情感生命的解放。《乐记》的"德音为乐"说主张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音乐艺术形式中的融合无间,强调艺术的道德价值、社会使命与审美价值的合一。  相似文献   

14.
艺术节制论     
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文学的本质,可以说情感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情感为文学的本体.文学是情感的一种审美对象化方式。“情用赏为美”,“长于情者多美”,我国古典文论很早就注意强调畅情而求美,重视情感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内在联系和审美转化,明确地把艺术情感归属于美的范畴。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说,主体情感总要发泄宣导,使情感郁结得以排遣和消释,重新达到心理平衡,情感的对象化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情感对象化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艺术形式,情感对象化也就是情感审美化情感艺术化。所谓“止怒莫若诗”(《管子·内业》)。“愁极本凭诗遣兴”(杜甫《至后》),即是指此。情感的审美化艺术化,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即情感表现要符合艺术本性,符合艺术内在本质要求。情感表现的艺术节制问题,关系到情感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统一,是文学情感创造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而近几年创作界情感创造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与此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试对艺术节制问题进行专题探析。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大小与作家情感的性质与程度分不开。 作品中的情感源于作家的情感,李卓吾以为,作品能“感数奇于千载”,源自作者“诉心中之不平”。贺拉斯以为“你自己也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先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然而,情感人人有,作家则不人人是,也非表达任何情感的作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可见,不是任何情感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只有那能推动作家产生创作冲动,始终如一地照亮文学题材使之产生艺术魅力,能打动读者使之得到美的陶冶的情感,才是文学所需要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杨罗生 《云梦学刊》2004,25(4):76-80
追求自由,是东坡词的本质内核。首先表现于追求“适情”人生。其次表现于艺术上追求“天然”。苏轼将“人”、“文”统一于“自由”这一基点。  相似文献   

17.
音乐性和历史性是丽塔·达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从跨媒介的音乐视角,追寻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在结构上模仿音乐的“对位”结构,剖析诗集中布鲁斯、“变奏曲”以及和声音乐技巧在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以个人成长史与移民史共鸣为主题的音乐诗集。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艺术心理的基本要素。是艺术品产生的深层心理动因,艺术家的情感的积累必须源于生活,必须具有深层的理性思考。而情感的积累与释放是艺术家人生体验的直接结果。是“本我”的能量释放和“超我”的价值追求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表展示出的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在如何构思、如何取象、如何传达等方面,伯再没有比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手法更丰富多彩的了.然而不论如何繁富,如何变化多端,却大都或总体上表现为艺术辩证.其中在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上,就常常采用悖拗生活之理而合诗心诗情的写法,表现出一种“理外之理”即艺术之理来.如杜甫《春宿左省》:“月傍九霄多”.言月“多”《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说钟声“湿”;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写花能“睡”等等,皆属悖理合情之句.但这些看似悖理之句,如从情感表达和主题表达需要角度,从感情世界角度,则是完全合情人理的.说月“多”,在于突出宫殿高耸人云,靠近月亮,因而所得月光照射便多;钟声“湿”,则因听钟人苦于雨湿,困于舟中而不得登岸,故移怨艾于钟声,恐花睡去,为以花喻人之句,表达了作者的怜爱之情.古代诗词中不乏此类例证.修辞意义上的通感、夸张、拟人、错觉、反说等,在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上都可纳入这种悖理而合情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张丽妍 《理论界》2005,(12):157-157
人类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起源于对生活的关照。没有生活、人类的意识活动及人类自身也不复存在了,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实际上是生活的产儿,不管这骄子对其母是忠实抑或叛逆,它都无所否认这先天的血缘关系,它的躯体里总有母体遗传的基因,只不过是在态度上有亲近与疏远之别罢了,这种亲疏在艺术形式上的反映有再现与表现之分。再现的艺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作品里应该有生活中物象的塑造,生动的物象使人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