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学学科的话语转型问题虽然为美学界普遍认同与思考,审美文化现象的研究虽然也引发了一次次的学术热点,但是,客观而论,美学界对以上两大命题的研究仍有诸多困惑,我们至今对审美文化问题的探索仍在现象域徘徊。譬如,当代美学从理论层面转入审美文化这一特定语境,其转向的合法性根据如何,审美文化理论型态的内在精神与品格如何,其实践和操作的原则是什么?尤其是在当代文化日趋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审美文化应关注哪些现象和问题,如何去关怀和介入现实,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诸多矛盾与困惑等等。在学…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兼具多种身份的学者,许明的学术经历经历了从北京到上海两个重要阶段,他的学术起步是从美学研究开始的,<美的认知结构>是从理论思辨角度展开美学研究的反思,审美风尚史的研究强化了许明美学研究兴趣的转向:从抽象的美学思辨转向实证的审美考古.在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正是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密切关注,使得许明从90年代开始在文艺批评领域提出建设新意识形态批评.进入新世纪以来,许明的学术研究逐渐凝聚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并形成"大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3.
周维山 《东岳论丛》2012,33(6):45-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开始了研究的转型.在转型中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学术探索取向,即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都持反思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而是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后实践美学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读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和生命;审美文化研究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学阐释了其中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4.
方牛 《天府新论》1999,(3):94-95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后“文化热”的逐渐冷却,原本热门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也渐渐冷了下来。显得有些寂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经过了这些年若干学者的爬梳,“从孔夫子到不卜中山”,二千多年间的美学思想家们的思想被一遍遍清理过、研究过了。特别是自80年代陆继出版了几部中国美学史著之后,中国美学的研究如何发展、深化,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也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研究面临危机,而不少人则转向90年代热闹起来的审美文化研究。然而,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热闹之后,是更冷静更深入更踏实的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审美…  相似文献   

5.
走向美育的美学及其当代落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30年来的中国美学已走到全面转型的关头。由民族国家向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建设,要求当代学术探索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注重美的公共性、而向着审美沟通论和文化素养论转型的美育理论。美学的当代转化,亦即美学思路向美育思路的转化。如何从传统的知识论美学走向一种素养论美育的落实,是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生命美学"思潮,它以悖反"实践美学"为己任,又有"后实践美学"之称.然而,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来着眼,我们就能发现其一,生命与美学的连通并非从90年代开始,对生命的审美追问早在20年代起就获得了"自觉的"理论表述,并在3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实践美学也存在某种生命论的审美主义底蕴,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美学恰恰可以被视为实践美学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7.
主客体之分与新世纪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对美学研究中的所谓“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成为中国美学界的新的潮流。一些美学家打出返回美学的原初性思维或本源性思维的旗号 ,尝试超越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 ,而建立一种主客一体、超越对象性思维的新的美学思维方式和美学理论。这是继 2 0世纪 80年代的实践美学之后中国美学家们对美学的本体问题的又一思考方向 ,从发展中国美学精神、推进美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是值得称道的。无论如何 ,它是美学家们对美学学科和现实审美文化精神的一种理论把握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但是 ,就具体学…  相似文献   

8.
当代审美文化是目前放在人文科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成为目前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最近问世的周宪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无疑是这种深化的一个标志。该书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然...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在当下中国文学与文化界的兴盛与流行 ,从理论源头上可追溯到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理论 ,以及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本土语境上讲 ,文化研究源自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转型在文化层面上的回应 ,是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种文化逻辑,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它的话语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重写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它随着汉语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而进入中国当代文论的视域。90年代以降,大众文化或媒介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纯粹的文论与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转向,批判与否定性的文化工业概念是这一转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本文认为考察与阐释文化工业需要一种更辩证的理念和视角,而不是在法兰克福与伯明翰之间、在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美学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审美体验"这一说法,但对它的研究却一直倾注着巨大的理论热忱,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对审美体验的论述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中国传统审美体验论的文化哲学基础及其理论特征作一粗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13.
全国当代美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6日至9日在河南焦作市举行。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美学界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大好时机,也对当代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围绕着如何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使美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和经济腾飞服务,是美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此,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当代美学大转型与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美学界已形成一个共识: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正面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型态势。所谓转型,就是从美学的传统形态向美学的当代形态的转型。蒋丕坤(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教授)认为,“转型”是一个学科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严格说来,到现在为止的我国美学还是传统形态的美学。纵观40年中国当代美学史,80年代是一个辉煌阶段。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是现代形态的美学向当代形态的美学的转型期。90年代将会走向成熟,将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在 2 0— 3 0年代和 80— 90年代出现两次热潮 ,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百年来 ,中国美学界围绕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与艺术创造的特殊心理活动两大基本问题 ,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争鸣和创新 ,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 ,主要希望不在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而在审美和艺术经验的科学研究 ,并且要从审美经验的特点出发 ,形成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应当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心理学体系作为突破口 ,通过深化对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体系和特点的研究 ,实现传统审美理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审美经验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很不相似?为什么美学所解释的艺术不像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和艺术是心灵的一种生活,我们在这种生活中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得到了美和艺术,但在理论中失去了它们.一维特根斯坦在一次美学讲演时说:“美学是个大题目…….”美学的确应该是与真理、道德并列的大题目,它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看,美学却是个小题目,因而被大多数哲学研究者所轻视.从研究规模上看,美学不像是个学科,倒像是某个专题.但在中国的状况似乎有些异常,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原本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甚至认为这种审美倾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原因是中国由于“缺少宗教”,因此只能在审美追求中注入最高目的.按这种解释,审美活动应该是中国文化中最热烈的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解释包含着一个错误,即把“缺少宗教”做为一种理由.中国文化中确实缺少宗教,但中国并不因此而不完整,这就像人类没有长出三头六臂,但不因此就觉得缺少三头六臂.不存在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是存在的东西的原因或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倾向不见得是“根本的”精神,很可能是在儒家文化收敛心性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条放纵心性的精神出路,它意味着另一种精神生活,这对于美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再现艺术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中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回旋往复的宇宙观和以流动视点为特征的散点透视法无论对小说环境场面的局部描绘,还是在小说整体布局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制约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的审美时空。当前美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所作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罕见,本文试图从审美时空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粗线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最大困境在于从西方近现代美学的移植和改造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美学研究范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新的审美现实,既有的美学理论逐渐失去了往日具有的解释力度和干预效能。新世纪的美学转型不能再度重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学转型的旧有套路,必须由局部性的转型进入到整体性的转型,由替代性的理论置换转向范式性的理论革命。而这种整体性的范式革命首先要在三个方面实现理论认识和思维惯性上的重大突破,这就是实现美学研究对象、美学基本问题和美学学科性质的重新认识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8.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9.
从学理上说,把美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需要美学的批判,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现代美学问题作系统的思考,在具有现代理论意义的研究领域作深入的开拓。在建立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背景下,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正逐渐深入,这表明中国当代美学已经从简单的“拿来”走向创造。中国的古典美学重视审美直观,努力把握审美现象的流动性,这些理论特质在现代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又是非逻辑性的模糊的,给理解和研究都造成一定的困难,这  相似文献   

20.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Ⅰ和中国现代美学Ⅱ.中国现代美学Ⅰ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