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说明:文艺复兴不是一个科学的历史名词,它作为一个历史时代,其内容既有不同于中世纪的特点,但也汲取了中世纪的成就,因而不能割断它同中世纪的联系;中世纪也并不是漆黑一团。作者还分析了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特殊原因,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文艺复兴的产生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文化思想的渊源。质言之,文艺复兴是在一整套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不是超历史的,也不是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能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意大利语作为文学语言登上历史舞台,意大利的文化精英对其价值和标准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结果是在16世纪确立了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的意大利"标准文学俗语".在很长时间内,这一"标准文学俗语"成为塑造意大利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也为现代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对这一争论的考察,对我们深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生活及理解近代早期欧洲的思想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①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共和国(特别是佛罗伦萨)中孕育、诞生、发展和壮大,最后席卷了整个西欧,从根本上转变了中世纪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宗观观念,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降生,对人类社会结束黑暗的中世纪迈向近代历史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在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查理大帝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文化政策不仅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初步定型,而且对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一种造就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体系奠基和初步成型的加洛林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中世纪初期的历史时代里,起到了在没有文化的条件下建立中世纪文明和形成后来欧洲文化学术传统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 ,意大利诗人但丁首创独立意义上的诗学理论 ,确立诗学应有的地位 ,使诗歌艺术作为“思想的自觉伴侣 ,情感的热情女儿” ,伴随《神曲》走进“文艺复兴”时代。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大时代来临之前 ,《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 ,不知唤起了欧洲中世纪的人们多少个迷梦 ,如对忽必烈等人的称颂 ;美与物质生活的渴望 ;自由研究的精神等均给文艺复兴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9世纪著名文化史家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充分肯定了但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 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汉译本,何新译,商务版,1979年)是一部对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史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作品,是近代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中第一部自出机杼、自成体系的文艺复兴史巨著。  相似文献   

9.
当欧洲资本主义在黑暗的中世纪刚透露出曙光,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薄迦丘就写下了饱含战斗激情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1350年)。他对充满愚昧和暴力的中世纪进行了愤怒的抗议和有力的批判,并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文主义者要求新生、幸福和爱情的新时代的呼声。当时正处于宋元时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也早已在悄悄进行,作为通俗文学的宋元白话短篇小说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放射出思想和艺术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16-17世纪意大利美学形成了风格主义美学、巴洛克美学,它们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又与人文主义相对,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在整个欧洲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下也产生了意大利自己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意大利历史主义美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人文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主义是古代希腊文化的重要内涵。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驱散了中世纪人们观察世界和认识自我时由信仰和幻想所形成的迷雾,人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苏醒而成为独立自由的人,重新发现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多元民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是新教改革的中坚,启蒙运动的先驱。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引发了欧洲社会空前的深刻变革,使欧洲历史从古代朝着现代的方向迈进,迎来了现代社会的曙光。  相似文献   

12.
一莎士比亚生活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浪潮波及英伦的时代。鉴于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愚味主义禁欲主义的反动,对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法律观念的否定,当时社会以强烈的个人主义著称。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血腥的圈地运动使大批自耕农(与别国不同,英中世纪农村以自耕农居多)离乡背井,涌向城镇,惨遭镇压沦为雇佣工人。交换经济形式替代了自然经济。政局几经变动,迎来了伊丽莎白辉煌的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以封建社会结构的摧毁和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为基础,清教和人文主义两股思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文主义者看来。英国的资本主义历程是矛盾的:他们一  相似文献   

13.
屈原和但丁     
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意大利诗人但丁·阿里盖利(Dante Alighieri,1265—1321)是一位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作家,他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开创者,他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资本主义文学的产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2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写道:“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相似文献   

14.
西欧中世纪人本思潮的产生及其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欧中世纪思想文化有从基督教完全垄断到世俗人本思想普遍萌生并迅速发展的过程。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西欧中世纪人本思想普遍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中世纪城市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后,引起了社会一系列变化,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西欧便出现人本思想并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形成一股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对西欧当时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做了思想准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这时期人本思潮的新发展和继续。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最重要的手段,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和价值,并为后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必然的借鉴。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欧洲中世纪教育充满了上帝的神性,但教会为培养上帝忠实的仆人而致力于文化教育,对欧洲教育的复兴具有积极意义。中世纪教育的复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洛林王朝、大学兴起和文艺复兴,为构建西方教育制度和世界教育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加洛林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查理曼大帝的文教政策,基督教神学思想、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蛮族文化与习俗这三大思想源头在西欧社会中的位置得到了调整.基督教神学在统治者的支持下继续发展,逐渐巩固了它在欧洲精神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走到了文明重建的前沿;相对弱小的蛮族文化与习俗在加洛林时代文明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它们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舞台上发生融合与质变,构成了中世纪文明的雏型.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理论的视域下,社会转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宣告了中世纪神学统治时代的终结,成为欧洲社会转型的进发号和西方世界现代化的肇始点。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世俗社会和宗教世界由后者独大实现了二元融合,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近代民族国家和现代政治形态的形成、文艺事业的复兴繁荣和信仰世界的内在旨归,从而深远地导引着欧洲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走向、文化选择和价值重构,全方位奠定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性格局。  相似文献   

18.
13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灿的时代。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文学作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多纳托·布拉曼特的建筑设计,哥白尼、伽里略、布鲁诺的科学思想,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推动了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变革。这是一个在西方文明史上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体现了一种反封建、反神权的近代精神。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如指南针,火药制造术,造纸术等,都对这场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美学思想的代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各自在艺术创造上都表现出极强的个性色彩,并且在相互冲撞中产生出启迪灵感和智慧的火花。这三位巨人的创作成就和审美观念,奠定了欧洲艺术的现代形式。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中世纪教育体制是多元化结构,以教会、王权与世俗多元对立为主要特色。中国中世纪教育体制是一元化结构,以国家官府办学为主导,私学始终是官学的附庸,都为专制政治服务。因而在课程内容、思想价值、教育成果诸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最后西方突破教会神学的精神控制,转向世俗化的人文主义,大学逐渐成为当时自由思想的根据地,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个性的文化巨人,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从容走出中世纪。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始终徘徊在千年专制统治的阴影之下,主要是培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无法走出传统文化的怪圈,无法走出中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