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借助于公共产品博弈和智猪博弈两个理论模型,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协作相关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本文探求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协作进展缓慢原因。研究发现未来制度变迁方向应是:改变武陵山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官员升迁考核标准;制定违背协作协议的惩罚性法规;赋予协调机构行政执法权;力促有条件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充当区域龙头型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是加快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重要课题,与加快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转型阶段,应该构建推动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创新的四个内在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对接与整合机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机制;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互...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大概从唐、宋开始,就逐渐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武陵文化圈"。2009年,国家提出了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宏观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将武陵山区或"武陵文化圈"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我们认为,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民族发展、特色产业、人力资源、改革开放等发展战...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产生,但受体制机制约束,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只有从特殊区情出发,构建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该地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应国务院要求,为了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而成立的国家战略区,也是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作为当前国内跨行政区划单元数与层级建制最繁多的经济协作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经济对该区协作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文章拟从如何突破行政区经济对该区发展的制约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灵秀恩施     
程更新 《中华魂》2012,(1):2+65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与湖南、重庆、贵州三省市接壤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三个"头衔":我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唯一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与这三个头衔相匹配的,自然是闭塞、落后、贫困这些难堪的字眼了。去年初恩施州为落实四省市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协作区规划,率先启动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随之,恩施州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开始实现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南方武陵山区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武陵山区西南起自黔东南,东北端抵鄂西清江,两侧以乌江、沅江为界,分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11个地州市的71个县市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广义的武陵山区还包括巫山、雪峰山、苗岭,一直到广西、湖南、贵州交界地区,即国务院2009年划定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范围。本集成所指的湘西苗疆以苗族分布比较集中的湘西"有屯七县"为  相似文献   

8.
在2007年6月27~29日由重庆市社科联、重庆师范大学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专家就武陵山民族地区基本特征、构建武陵山经济圈的必要性、障碍制约和对策措施,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而又非常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民族地区试验区是一个跨越渝鄂湘黔四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山区。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环境保护压力大、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城市化率偏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影响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发挥各省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展开区域分工合作,以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不能以“大一统”强加于不同地区的和谐社会(区)构建,必须尊重各个地区的实际,区分对待,扬长避短。武陵山民族地区突出的特殊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明显的优劣势,文章依据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特殊因素,对该地区和谐社会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体系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以期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不同地区包括经济基础、小康条件、人文素质等在内的实际情况有别,各地区在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度上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必然呈现多样性。准确定位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当前所处的小康建设阶段,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全面小康建设战略对于小康基础薄弱、小康实现程度较低的武陵山全面小康建设尤为重要。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选择包括三个层次:宏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导向;中观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动力;微观战略--特色式发展战略是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分析加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指出优先开发民族山区女性人力资源,加强民族山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加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口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提高民族女性素质、提高女性地位和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发展目标多方面都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建立梯度旅游增长极和建立遗产廊道,为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体系完善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武陵山民族地区要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必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本文在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基础上,针对城镇等级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职能结构存在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难以消除行政壁垒,欠发达地区应该更新思路,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跃迁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区域协同实现要素跨行政区域的自由流动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实现整体效应,是中国构建统一、无缝的国内大市场的必由之路。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协同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对国家级示范区——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在大量调研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观光农业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县镇、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并且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要求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本文将观光农业视作一类商品,运用差异产品理论重新审视其“同质性”,并立足武陵山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构建武陵山观光农业产品差异化的机理,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渝湘桂黔鄂毗邻地区经济协作与发展理论研讨会"是由重庆师范大学山地研究中心武陵山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旨在加强重庆与毗邻几省市的经济社会协作与发展.本次研讨会在重庆秀山举办,与会人员就区域协调、产业融合、精准扶贫、农村电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一些共识.  相似文献   

19.
李绍明先生在《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武陵民族区"的民族学概念,并由此引发关于"武陵民族区"与"武陵民族走廊"的学术争鸣。经考证,李绍明先生对"武陵民族走廊"这一重要学术话语有一个逐渐接受、完善和发展的缓慢演变过程。在李绍明先生看来,推动武陵民族走廊研究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多学科协同综合研究,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切实为武陵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李绍明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武陵民族走廊的理论建构和学术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振兴: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绿色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挥生态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重要支撑功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既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转型,契合了马克思物质变换逻辑,又能满足解决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过渡时期,武陵山民族地区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还面临着扶持政策衔接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生产方式转换难和生态文化传承难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中,武陵山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应立足本土自然生态空间与乡土文化场域,持续发挥生态文化的禀赋优势,从制度引领、产业衔接与技术创新等维度构建生态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