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祭红》是中国第一部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电影,此后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仍寥若晨星。进入新世纪后,却出现一系列相关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如《青花》、《大瓷商》、《雾里看花》、《景德镇》等,出现收视的新趋向。这与中国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盛世藏瓷"不无关系,也从中折射出中国人对陶瓷文化正本清源的觉悟。因而,强化景德镇地域历史特色,彰显无可替代的景德镇陶瓷叙事,方有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影视剧一枝独秀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贺岁影视剧现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岁影视剧的成功除了取决于特殊档期外,还在于它有着深层的文化因素。首先,贺岁影视剧的出现与当今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要有深度的契合,它以影像的方式满足了大众关于现代都市的日常生活及幸福感的文化需求。其次,贺岁影视剧结构戏剧的情理模式和对纯艺术与纯娱乐的中和取向,与大众的鉴赏模式和艺术趣味形成共谋。再次,贺岁影视剧的文本叙事中既有现代性因素,又有意识的保守性特征,二者的并置使贺岁影视剧既满足了大众对新的都市世俗人生的文化想象,又使大众对影片以市民意识为主体的并不激进偏激的思想倾向也较为受用。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近代广州报刊广告与都市消费文化相互联系,彼此呼应.大量的医药、保健品广告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和符号化的传播手段,强化其治疗和保健功效,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想象,诱导消费者重视"身体消费",推动治疗性消费文化的传播,进而加快了这一行业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都市文学的角度对曹禺的名作《日出》进行了重新审视,肯定其填补现代文学都市题材戏剧空白的文学史意义,同时,在与1930年代都市小说的对照中彰显曹禺对都市题材独特的关注视角。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中国都市情爱文化较之以往有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系列的都市言情剧中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都市言情剧作品大多是根据当下流行的都市题材爱情小说改编的,因此有着广泛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反响。梳理商业化社会背景下的当代都市言情剧创作,揭示情爱叙事在商业社会中的价值诉求及其在文化选择上的困惑与迷惘,对于把握世纪之交的情爱文化趋势,对当代社会都市化进程中的道德重建和感情重塑做出理性的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49-253
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是中国红色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社会学视阈中,这类题材影视剧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以剧情片形式介入历史,还原历史的影像,具有主旋律的代言叙事,以影像来支撑历史论点在理论上的可信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信仰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以及革命毅力与革命乐观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9.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和宋代的“说话”,以人物为核心来叙述历史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一个特色,“说话”中的“讲史”是历史纪录的民间形式,也是历史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以二月河历史小说改编的帝王系列历史剧以及以毛泽东等领袖人物为中心的现代革命历史剧继承了这个传统.从历史的发展线索来看,说话之“讲史”直接导致了历史演义小说的产生,而历史演义小说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就发生了比较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艺术形式的生存意义上理解,是通俗艺术向主流意识形态文艺靠拢,传统礼乐文化发挥着推动作用.从艺术形式的表现上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结构章法、叙事视角、语言风格,都在这个传统的延续中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抗战题材一直是抗日胜利后我国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曾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抗战题材的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文艺思想的复苏与逐渐繁荣,反映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也开始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1.
南方都市文学主要指以长江以南的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一些发展较快的都市为题材的文学。南方都市文学已成为我国都市文学的主体部分。一、我国都市文学发端于上海3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都市文学(或城市文学)的命名。茅盾《子夜》的出版,被人们看作是我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叶以来,消费主义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到消费历史,历史成为一种异化了的消费资源,正日益失去其本真性、庄严性、严肃性.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历史性代替了还原历史性;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商业性代替了宣教性,从而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走出这种创作误区,应做到三个"相结合":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散文的题材多元化,时尚的评析、怀旧的解读、对于都市日常生活的叙写和思索成了九十年代都市小品文①有特色的题材旨向  相似文献   

14.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15.
晋商影视剧的热播,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原因在于其中对晋商精神文化特色的诠释。晋商影视剧所诠释的诚信节俭文化和开拓创新精神,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商业道德,对今天建设诚信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达  秦勇 《兰州学刊》2007,(11):148-150
中国早期的电影和历史消费题材联系密切.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文艺非消费品观念的指导下,历史消费片暂时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80时代以来,中国电影历史题材片开始重新接续传统、面向市场,呈现消费娱乐化的倾向.21世纪以来,中国历史题材片出现了严肃历史片与历史消费片并存、并进的新局面.大众消费的内在需求契合影视市场占有的机制,历史消费影视剧的出场成为一种时下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师海军 《理论界》2012,(10):126-127
古装影视剧在当下的影视圈非常流行,拥有广大观众,但有些剧作却与基本历史事实相背离。一是对服饰、道具等疏于历史考证,二是专门设计一些无聊情节作为噱头。这不利于影视剧的创作和发展,也与我们正确认识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相悖。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产品的符号化是消费社会产品的基本特征,它表现为当代产品的消费主要不是对物的消费,不是对产品实用功能的消费,而是对产品符号价值的消费,通过对产品的使用而显示社会区分与联系是产品符号价值的重要内涵.产品的符号化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一种表现,消费文化鼓励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对待消费产品,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产品的主要价值.当代产品的符号化具体表现在产品作为等级符号、个性符号和时尚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关键  李泽淳 《理论界》2005,(4):203-204,141
上世纪90年代一批作家创作了一批都市小说。这批都市小说自出现到渐成气候,评论界的反映一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文试图从这批都市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文本体现的人文思考、叙事技巧以及小说的局限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的评价。一、文学史价值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老舍、茅盾、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等作家笔下,出现了一大批色彩斑斓的“都市文学”佳作。但是,建国后,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文学观念和文学队伍的构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了文坛很大…  相似文献   

20.
朱军 《社会科学》2023,(6):87-93+144
城市意象的营造起源于“迷失”,随着都市日益景观化和碎形化,后现代空间意象的体验与解读需要新的策略。德波、列斐伏尔等人以“漂移”实践推进了波德莱尔式的“漫游”,成为情境主义者破除城市异化景观,恢复人道主义城市理想的契机。这一新的解读策略依照心理的规则和情感的流动重新拼贴组合,通过重建城市的“心理地形学”,进而重塑“场所精神”,打破被资本符号化的都市空间形式,面向生活世界和存在的真理。作为广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一种都市革命实验,“漂移”将城市还原为一种空间—语言艺术,“都市社会”因此呈现为一种诗性的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