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刊登的《侗族族源续考》(以下简称《续考》)说:“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洞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曾作过粗浅论述”。上述论断实是1982年《初探》一文的补充和发展。现将文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质疑问难以资深入探讨。一、“区阳”的“区”是否就是“区人”《初探》说:“战国末期,今湖南西部的瓯越则被称为‘区’。《逸周书·王会解》卷七就记载了‘区阳以鳖’的活动”。“商秦时期,就常称瓯越的支系为欧、瓯、沤、或区”。  相似文献   

2.
陈焘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10页有辞条:[Shamanism](名)[宗]黄教。另外两种国内应用较广的辞书,大连外国语学院编《新日汉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日语外来语新词典》释义与此相同。《新日汉辞典》又有补充词义:“也说”将释作“黄教”,是明显的错误。日本版辞书中大多将解释为“亚洲北方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模拟神的形态传递神意。”这实际是指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萨满教”。  相似文献   

3.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就其字面意义而言,从它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来看,似乎纯然是汉族特有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谈到历史,那么至迟在唐代,汉民族中就有了歇后语,并且被一些文人用到了自己的作品里。《旧唐书》中记载,诗人郑綮(曾做过宰相)专用“歇后”形式写诗,用语诙谐,别具一体。宋人严有翼在《文苑雌黄》一书中也说过:“昔人文章中多以‘兄弟’为‘友于’,以‘日月’为‘居诸’,以‘黎明’为‘周余’,以‘子孙’为‘贻厥’,以‘新婚’为‘燕尔’,类皆不成文理,虽杜子美、韩退之亦有此病。此歇后语也。” 不难看出,唐宋时代所谓的“歇后语”,就其构成和意义来说,和今日的歇后语是大相径庭的。这类从古书中的成语分解成的歇后语,如“燕尔——新昏”、“日月——居诸”等,由于来源与应用范围很窄,因而越来越失去了活力,如今已经很少人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种歇后语了。  相似文献   

5.
《民族学刊》(创刊号)出版发行后,在全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2010年9月26日,《民族学刊》编辑部收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颁发的“《民族学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限为2010-2013年”的“收录证书”,证书编号为:SC290。《民族学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民族学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苏联科学院院士Ю·В·勃罗姆列伊在其《民族与民族学》一书中,指出了研究世界民族的两个学科的名称: 和 ,我把这两个科学术语分别译为“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见《民族与民族学》中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这种译法对不对呢?现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都可译作“民族学”,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译法。然而,在这里则不能译成同一个名称,不能都译成“民族学”。这是因为作者指的是两个学科,而且两个术语是连用的,即“ . ”。(见《民族与民族学》俄文版,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3年,第178页)如果把它们都译作同一名称,就会象众所周知的“从‘民族’到‘民族’”那样,出现“‘民族学’和‘民族学’”  相似文献   

7.
“瓯脱”的含义,因匈奴没有文字、汉文史籍记载又不详,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其本义,对匈奴史的研究将具有一定价值。 “瓯脱”一词,首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文云:“东胡玉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吝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对于“瓯脱”的解释,自汉代以来大约有这样几种:(一)《史记集解》引韦昭曰:瓯  相似文献   

8.
清初见于《实录》的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齐有两人之说,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人提出,只是没做详细论证。如王钟翰先生的《达呼尔人出于索伦部考》一个注中便说:“按‘额驸巴尔达齐’自称精奇里氏,系‘多科屯人’(见‘清太宗实录,卷五页一○上),另一‘巴尔达齐’则系‘塞布奇屯’(见同书卷二三页二六下)人。故自一六三六年(天聪十年)以后,凡只称‘黑龙江地方巴尔达齐’(见同书卷三九页二上)的,显然并非‘额驸巴尔达齐’其人。即在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10.
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嘉绒地区藏传佛教历史与地理环境关于“嘉绒”一词的由来 ,学术界争论颇多。所谓“嘉绒藏族” ,实际上是 1 954年在民族识别中将原有“嘉绒族”归入藏族后才出现的称谓。① 而对“嘉绒”一词的解释 ,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 :“靠近汉区的山谷地区的通称。”② 从实际的地理状态来看 ,这一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故而有学者认为 :“‘嘉绒’一词并非族名 ,而是对一个地区的泛称。”③ 也有学者认为 :“‘嘉绒’表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汇合的意义。”④“在藏语中 ,‘嘉’为汉族 ,‘绒’为溪谷之意 ,联称即为靠近汉族的溪谷居民。”⑤ 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11.
存在动词是汉藏系语言动词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它具有某些特殊的语义及语法特征。弄清存在动词的语义来源,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轨迹。一、“有”和jod汉语存在动词“有”的上古音属匣母之部,读作”①。上古汉语中“有”与“惟”音同,可借“惟”为之。王引之《给传释词》云:“薛综注《东京赋》曰:‘惟,有也。’《书·酒浩》曰:‘我闻惟日’,‘我闻亦惟曰’皆言我闻有此语也。《诗·六月》曰:‘比物四骊,闲之维则。’言闲之有法也。””惟”上古音属余母微部,读”据此,“有”当读作“,否则“有”和“惟…  相似文献   

12.
尚风同志在《西藏研究》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提出:“‘喇嘛教’一词已约定俗成,改称‘藏传佛教’或‘西藏佛教’大可不必。汉人称‘喇嘛教’乃十分尊崇之意,是非常好的名称”云云。我认为,这实际上避开了问题的实质。文中尚有拟于不伦之比较,牵强附会,令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学界应关注民族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学是一个结构庞杂、内容丰富、分支很多的科学研究系统,而民族伦理学(Ethno-ethics)则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学科。正如《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在解释民族学概念时所指出的:“民族学的研究包括了关于人的‘道德和体质的’不同方面。”也正如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雷诺兹在援引布朗利的观点时所说:“不仅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些传统研究形式,还有象语言、艺术创作的专业形式等民族文化内容(只要它们发挥民族职能),  相似文献   

14.
“墟”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本是荒坡土丘、遗址故城之义,可在我国的某一特定区域,它却是一个特指名词:集市。北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说: 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又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即此也。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虚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虚不亦宜乎?吴氏之文,不仅指出了“虚”作为集市名称的使用范围,而且提出了“虚”之所以为“虚”的  相似文献   

15.
《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云:“豹(刘渊之父)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于龙门,俄而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鬐跃鳞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觋皆异之,曰:‘此嘉祥也。’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征也。吾昔从邯郸张冏母司徒氏相,云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该神话以神秘主义的方式对后汉建立者刘渊(即刘元海)的出生进行了详尽生动的表述,堪称古代政治感生神话的一个典型例子。《晋书》为唐初史…  相似文献   

16.
《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传》)是一部包罗三界、总揽神佛的英雄史诗。史诗的主人翁格萨尔既“征服有形的敌人”,又“调伏无形的鬼怪”因此,史诗的内容虚实并存,‘亦真亦幻、难以取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回回”最早出现于西夏,我在《〈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辨》(载《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中业已提出。近读洪遵《谱双》,又得一重要资料,即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之前就有了“回回双陆”的记载,这是一个极为珍贵的讯息。《谱双》  相似文献   

18.
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民族》1998年第2期刊发了阮西湖先生写的《关于术语“族群”》一文。在文中,阮先生认为ethnicgroup不能翻译为“族群”,“在国外人类学文献中,ethnicgroup一词就是指‘民族’”。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而且,如果这样用下去,约定俗成后,将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因为ethnicgroup与“民族”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名词或术语。例如,《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ethnic条云:1)ofanational,racialortribalgroupthathasacommonculturaltrad…  相似文献   

19.
“巴氐”,作为民族族名,是古今一些史家巴郡“賨人”的称呼。近读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其对“巴氐”一词由来的解释,似有不妥之处。“巴氐”一词,牵涉到成汉政权建立者李氏的族属和魏晋时期的民族问题,有必要辨明。 一、“氐人内迁,賨人填充”辨 称氐人李氏为“巴氐”,主要依据是《晋书》卷一二○《李特载纪》:“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日‘巴氐’。”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看了吴德海同志在《民族团结》1988年第1期上发表的“莫等‘撞车’先‘让车’——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必须解决政策‘撞车’问题”一文,深有同感。如何有效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笔者认为,除了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认识,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外,主要还应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